要聞港聞

龍七公:應對人才短缺 求人不如求己

日前有人力資源機構發表調查,指有85%香港僱主正面對人才短缺和招聘困難,為17年來新高,當中最短缺的為資訊科技與工程相關人才。機構代表指出,香港除了需要向外「搶人才」及考慮輸入外勞,也須加強內部培訓工作。
今屆政府已意識到人才短缺的嚴重性,在去年施政報告和今年預算案提出多項「搶人才」建議,包括增設「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和重設「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勞福局近日亦向立法會申請開設多個首長級職位,負責推動全港性的人力推算和設立「人才窗口」等。然而,筆者與不少議員都質疑,當有關人力推算完成,社會知悉有哪些行業、工種和層級的人手短缺情況之後,政府有何具體、有效的措施去增加相關的人才供應?再者,輸入外地人才固然重要,但已屬亡羊補牢的工作。正所謂「求人不如求己」,要完善香港的人力規劃和人才的培訓及供應,必須從教育開始着手,包括大學培訓和中學階段的生涯規劃及職專教育。
以建造業為例,筆者與業界多年前已警告,業內不同範疇和層級的人手不足及青黃不接問題日益嚴重,建造業議會亦每隔一段時間更新業界的人力預測,詳列各工種和職位的人手短缺情況。當中專責建造業的發展局做了一些工夫,但勞福局過往只側重幫人搵工,對於幫工搵人並不熟手和欠積極性。
教育局和大專學界,多年來亦偏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論文質素和學校的國際排名,對畢業生能否學以致用、其教授的課程和技能是否與時並進、最終培訓出來的人才能否配合市場需求、政府政策和香港的未來發展,其重視程度和機動性明顯不足,並不時以「學術自由」、「大學自主」或「專業領航」等似是而非的術語來抗拒政府及商界的意見,甚至將之稱作干預。
其實「學術自由」和「大學自主」,主要應是指大學的學術研究、收生標準、人事和日常管理等。尤其香港的大學大部分經費源自納稅人,學校用地大多是由政府以象徵式的地價或租金批出,近年新建的大樓、宿舍及研究設施亦有很大比例是由公帑埋單,沒理由政府及私營企業不能以「股東」和「用家」的身份,對大學開辦的課程內容和培訓出來的人才種類提出建議,以配合政府政策和市場需求。
發揮所長 貢獻社會
除了輸入和加大培訓人才,善用創新科技、減少部分工作的人力需求,也是應對人才短缺的方法之一。隨着人工智能的不斷進步和普及化,部分現有的職位及工種未來或會被AI取代。勞福局在進行人力推算,教育局和各大學在釐定課程與學額時,都必須前瞻性地考慮有關問題,進一步加強STEAM和跨學科的教育。香港不可能亦不需要所有學生都精通創新科技,但應確保每一位學生都懂得應用、適應和持續學習新科技,令他們在畢業後可更有效地發揮所學所長,貢獻社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