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不平則鳴:巴士要交代地產得益數

3年疫災剛落幕,香港與內地剛通關,政府推出的每人5,000元消費券剛宣布下月中先派部分,以為可以促使香港經濟加快復甦,豈料繼兩電飛擒大咬狂加電費後,接踵而來的是全港各巴士公司申請大幅加價,唯獨4年沒人工加的最低工資工人,還要遲至5月1日才有雞碎咁多的人工加,全港打工仔未見有人工加,卻先見公共事業和交通機構大幅加價。
五巴瘋狂申請加價約一成,機場巴士更高達五成,在3年疫情影響下經濟活動和市民出行都大幅減少,自然令專營巴士乘客減少,如去年每日平均約310萬人次,比上一年每日少約40萬人次,導致巴士公司票價收入減少,盈利下降是不爭的事實,但作為專營的巴士公司,理應負起社會責任,與全港市民同舟共濟,共度時艱。當本港經濟重回正軌,乘客必定大幅回升,從而令巴士公司可逐步恢復正常收入。這也是以客為本的生意之道,何必竭澤而漁?
熟悉兩大市區巴士專營集團發迹史的人都知道,兩巴除了票價收入,還透過政府在巴士廠用地上予以特別的經營特權和優惠,而巴士公司則利用公司合併或分拆,轉讓股權或重新發展等商業技巧,像變魔術那樣利用所擁有廠房、地皮攫取龐大物業發展利益,而這些天文數字般的利潤,又永遠不會計入運輸經營所得之中,自然也不會成為減低票價和成本誘因。可是運輸局、運輸署歷來都是選擇性「發雞盲」,偏袒專營巴士集團拆車廠起樓賺大錢。
最新例子是,原柴灣巴士廠地皮被財團與巴士集團合作發展,不經重新招標又賺得盆滿缽滿。政府一面說無地起公屋,一面卻「嫁女貼大床」。對此,立法會必須窮追真相,要巴士集團公開地產收益。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