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醫護流失多 人手規劃勿斷估
醫護人手流失、短缺,從來都不只是香港一個地方面對的問題,這是全球現象,香港近年雖然已多次增撥資源和增加醫護學額,但是情況依然,並在新冠疫情和港人外移的催化下,公立醫院的醫生和護士流失率更飆升到超過8%及一成的「危機」程度。全球化「搶人」和推出多項降低門檻、拆牆鬆綁的輸才措施,可以避免人才荒、公院負荷增、醫療服務質量轉差的惡性循環持續下去,但這亦不足夠,因醫護人才需求規劃,依靠的是精算而非「斷估」。
香港醫療系統長期缺人,政府早自上世紀便已持續進行對本地醫療人力統計調查,又於2019年委託港大進行醫療人力推算,2030年將欠缺1,610名醫生和3,679名註冊護士,到2040年進一步增至1,949名醫生和5,060名護士。醫院人手短缺,導致醫管局的8個項目的目標延期,多項醫療服務受影響,非緊急病人的手術輪候時間可能以年來計算。
原先估算 滯後離地
政府除增加醫護學額外,亦接續修例放寬引入海外受訓醫生、牙醫、護士和護理院員工,以便補充醫院和院舍的醫護人員,避免影響整體醫療服務質素,但一直只在追落後,而近年的社會形態和市民外移情況,令原先對醫護人員的人力估算和人力補充措施有所滯後和「離地」,因而應重新評估校正,讓醫護的人力規劃更精準周延,讓市民的健康福祉更有保障。只有確切填補整體醫護人手缺口,才能解決目前公立醫院工作環境及工時長的問題。
須強調,密集出招不代表成效卓著,管治績效取決於新措施能否及何時可令醫護人手充足?提供符合社會所需的醫療服務?就此,政府應訂出明確的醫療服務和人手比例目標,再據此擬定相對應的財務、設施、行政配套,以及應變性的後備方案,確保中長期的供應到位穩定,讓市民有所準備、社會看見未來。
解決老問題不能再依靠老方法,而應有新思維、新創見和新辦法,通過醫療創新為防治病患帶來新希望,是解決醫療問題的力量。至於醫療創新,有三個主要領域:第一,是醫學科技;第二,是資訊科技;第三,是體制運作。這三個領域的結合,可讓醫療服務實現保障市民健康、改善病人體驗、減低財務負擔等三大目標,香港有需要在這方面提高其開創性和全局觀,並需基層醫療和私營醫療體系的深度合作參與。
政府不久前才強調在金融、創科等方面要「搶人才」,現時連醫療護理也加入「搶人大軍」,這雖展示政府的果斷和決心,但社會是複雜的,醫療人力規劃更是極端複雜,既沒有通用模式,亦未有界定性的標準,加以若以單一辦法去處理所有問題是不妥切的,還需要實事求是研究醫護界的人力實況,適量引來人才以補充醫護界的實力和動力。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