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大灣區融合

香港以往的價值,是依靠中國的不開放,作為國際市場與中國內地的特殊連接通道來賺取利益,即使二次大戰後三、四十年的工業化,也是利用內地轉移而來的勞動力來替國際市場加工生產,沒有着力建設本地工業化的條件與基礎。因此,在東亞戰後工業化過程中被其他地區超越,並在內地開放中,全部工業都被轉移過去,成為歷史上非因戰爭而最快去工業化的例子。
沒有工業化,當然還可發展,但只能倚仗別人,作為轉運與仲介服務的中心。也正因中國內地沒有完全的開放,香港借助中國內地經濟擴張使轉運仲介的業務增大,造就當前作為中國國際金融和服務業中心城市的功能與作用。
但是,珠三角城市的工業化乃至科技和服務的發展,總體已大大超越香港,對外開放亦加快,即連金融體系也逐步與國際連接,香港的轉運仲介的功能正被削減。近二、三十年香港的發展已不是依靠本身的競爭條件、經濟能力,更多得益於內地的資金外流,而這個因素帶有極大的政治色彩。
中美矛盾加劇,美國對中國利用香港與國際連接必然打擊,尤其是美國開始的金融制裁封鎖和經濟脫鈎,首先便動搖香港作為內地與國際的仲介服務。香港的應對也即是中國的應對,是增加香港與非西方的連接,但後者的發展要重新開拓,面對不少困難。不過,除非香港甘心降級為內地城市,維持國際化不能不走這條路。
香港的出路不是簡單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而是在融入的同時帶領大灣區進軍非西方的國際市場與經濟。一是融入,把香港與珠三角在政法體制和金融之外無縫連接,出入自由,形成更大的人才、土地、資金與市場的規模,補香港一地的不足。二是香港與珠三角一起走往非西方的世界,引非西方國家的人才、企業、資源來港,用珠三角的工業化條件與能力,和香港的轉運仲介功能一起與非西方國家推展經濟與相關服務的合作。
香港變成為大灣區都會區七、八千萬人口的大型經濟體的組成,整體勝於一個中等國家的規模與競爭力,以此與非西方的國家多領域、多方面連接,便不僅是轉運仲介的服務,更會是工業、科技、物流、貿易、金融的全方位合作,可以因要求不同,香港與珠三角形成差序格局,多元化的條件更有利升級轉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