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港大:植樹單一 阻復林進展

大埔滘個自然護理區內只種植馬尾松的區域,森林恢復進度較其他區域延後幾十年。 大埔滘個自然護理區內只種植馬尾松的區域,森林恢復進度較其他區域延後幾十年。
大埔滘個自然護理區內只種植馬尾松的區域,森林恢復進度較其他區域延後幾十年。
【本報訊】植樹向來廣泛認為是促進森林恢復的最佳途徑之一,有利於減少水土流失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惟香港大學和專家最新研究發現,植樹時樹種若過於單一,森林恢復進展受阻。以大埔滘自然護理區為例,影響最少達幾十年。
大埔滘作為本港首個自然護理區,早建於1977年,佔地460公頃,自二次世界大戰後陸續種植馬尾松、白千層、紅膠木等樹種,擁有全港最大片的次生林。研究人員透過1956年和1963年航空照片中的植被類型,結合大埔滘20公頃森林監測樣地資料分析。
揭僅種馬尾松區域物種量低
結果發現1963年時種植馬尾松的區域,幾十年後物種數量、個體大小仍然比其他自然恢復的區域低。一些原本沿溪流分布,在成熟林常見的樹種,幾十年後亦無預期般擴散至整個森林範圍。
專家指人類一直認為砍伐森林後,能在幾十年內從草地、灌叢逐漸恢復為森林,而種樹能幫助森林恢復,惟是次研究結果反映,過程並非如此簡單,如種植樹種單一,只種馬尾松或者有限的幾個樹種,不但不能幫助森林恢復,更可能成為阻礙。森林難以重建相應的生態系統功能,令昆蟲、鳥類和各種動物難以棲息。專家又稱,上世紀70年代,松材線蟲爆發,導致大量馬尾松枯死,相關區域又變回草地和灌木叢,森林恢復進度至少延後20、30年。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