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金融出擊

香港的問題是全然被動。等待美國加強與中國脫鈎的力量,圍堵中國,進而打擊香港?抑或是積極主動地作出突圍的部署?這將關乎香港未來的發展,也涉及中國抗美的成敗。
香港現時的做法很簡單。一是復常,但靠不了外國來的需求、投資,主要依靠內地旅客,擴大內需,用消費穩定社會的就業收入,特別是中下層和中小企業。由於消費模式的轉變,香港需要更多的內地旅客來填補缺口,包括香港近年外出移民帶來的空缺。二是發展創新科技,但卻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對就業、收入的作用不可能立竿見影,也應比內地旅遊營造的本地消費增長作用少,中短期內還是支出大於收入。三是金融主要是股市等的證券投資市場,中概股回流是重要利好因素,但資金還主要是中國內地及本地。國際資金仍屬短期炒賣,難以倚靠。單是炒賣,由此產生的本地產業鏈、價值鏈有限,推動經濟發展實質作用不大。其餘如轉口貿易、航運,在美國的去中國化下,能起的作用愈來愈少。
以此而論,香港最大機會是變成盡是服務內地需求的離岸城市。國際化沒有新的開拓,去中國化會打擊香港。科研產業的發展附屬於深圳、廣州,連大學教育也趨內地化。大學在內地設校招內地學生,在港也愈來愈倚靠內地學生,甚至中學等也開辦內地課程。這樣的發展是被動,不作變革開拓。如此下去,香港絕對會落後於深圳、廣州,且會被深圳、廣州所吞併融化。
要擺脫這樣的命運,香港必須主動,必須革新。在美國去中國化的過程,香港不能內地化,而是逆向地一方面去美國化。另方面是進一步國際化,打開新局面。特區政府之進軍灣區國家和東南亞,符合中央政府的要求,也屬主動應對去中國化,扭轉內地化。
具體而言,單單爭取沙特阿美來港上市並不足夠,也不易成功,反而借此機會,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要與灣區金融中心結盟。至少股市互通,發揮香港股市僅有的相對優勢。在東南亞則需積極與新加坡競爭,爭取東南亞正在冒起的金融市場服務需求。這兩方面都要求香港的金融政策從守株待兔作出大變革。下一步是深化股市等證券市場,建立相關的價值鏈,改造香港的知識經濟。這路可能比科研創新更具可行性,作用更大。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