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美脫鈎中國

美國對華的政策是長期而又有大局觀念,或許是二次大戰前後美國學術界從德國引進不少人才,這使得美國的戰略勝於英國的實用主義,而偏近德國傳統。
二次大戰後,美國初是扶助國民黨政權,希望趁日本戰敗、歐洲列強衰落,可佔據亞洲最大國家的中國。中共打敗國民黨,社會主義革命成功,韓戰、越戰更與美國抗衡,美國便扶助日本,作為對華和美國在亞洲的主要基地。軍事上日韓連成一體,經濟上最初是為了軍政的支持,可是日本復興,威脅美國,美國便用中國,先聯華對抗蘇聯,也因中國改革開放,重返美國控制的國際體制,相對可信任,便用中國來從經濟打垮日本對美國的威脅。
然而中國乘機復興,規模更勝日本,且中共在蘇聯瓦解後並沒有隨之崩潰,中共的意識形態、組織體制還是堅持下來,經濟復興更使中共有了強大的資源和人民的信任。雖說是和平崛起,但經濟上美國變為依賴中國。中國的舉國體制在中共主導下趕超歐美,2014年已是全球實質最大經濟體,也為保政權,加強國防,回復初心,勵精圖治,儼然與美國平起平坐。
對美國來說,中國比起日本的經濟威脅,多了軍事、政治挑戰,中國的成功更形成其他國家倣效的典範,同時威脅美國的文化霸權。美國因此從2010年代起,全力對付中國,近年更公開地把中國列為頭號對手,從對付日本用的經濟政治壓迫,到顏色革命,無所不用其極。當前最主要的是與中國脫鈎,打掉中國的經濟基礎,但脫鈎需時,於是可見的是重施對付俄羅斯的《明斯克協議》式的欺騙,假裝與華和解,爭取時間來部署與華經濟脫鈎,最近歐美大量加工訂單調離中國,便是迹象。海外加工轉移涉及新投資、建體制,非三、五年不為功。
同時,美國拉攏印度,以印度龐大人口紅利推動的工業化來與中國競爭。印度的規模大於日本,足以挑戰中國,加上美國扶植的海外加工基地的低成本中心,如墨西哥、越南等,中國面對的國際競爭壓力大於日本當年。此所以美國對印度是百般退讓、遷就,在限制中國人往美國留學之時,開放印度學生來美補替。
中國應對,需在脫鈎威脅下調整經濟政策,開拓歐美以外市場,深化內循環。經濟能保不失,才可在政治、文化、軍事上抗美。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