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資源有限 社區醫療發展慢 家醫概念如空談

政府在全港設立地區康健中心。 政府在全港設立地區康健中心。
政府在全港設立地區康健中心。
專科病人不願社區覆診 轉介有困難
港府於去年提出五大基層醫療服務改革方向。有機構昨日就議題舉行民間高峰會,會上有專家質疑有關建議可行性,因現時基層醫療服務的財政資源僅佔港府醫療撥款17%,其發展規模及速度有限。另有議員認為家庭醫生在社區欠缺醫療專業支援,「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於本港難以實行。
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於昨日舉行基層醫療民間高峰會,討論港府推動的地區康健中心服務模式等改革建議。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在會上指出,2019至2020港府財政年度,合共959億元的醫療撥款中,醫管局獲撥款達799億元,佔83%;惟僅有17%,約160億元給予基層醫療服務。他認為,現時基層醫療服務的財政資源僅佔港府醫療撥款不足20%,其與醫管局的財政資源落差,或會減慢社區醫療發展速度。
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在會上稱,對港府實現方針抱有期望,她相信透過構建基層醫療健康網絡,包括在全港18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等,除能有效減輕公營醫療系統負擔,亦能進一步發展以社區為本、家庭為中心的社區基層醫療系統。她又提及推動「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指出透過不斷協調各個醫療專業,相信能有效在社區內提供全面持續的基層醫療服務。
惟有議員對在本港推動「一人一家庭醫生」的可行性存疑。醫療衞生界議員林哲玄在會上指,本港家庭醫生在社區內欠缺醫療專業支援,例如在轉介病人到區內的心理、言語或物理治療等服務存有困難。再者,本港現時僅有約不足30%市民有家庭醫生,社區對家庭醫生的觀念薄弱,大部分輪候公立醫院的專科病人不願意重回社區覆診,認為若要短期內於本港推動「一人一家庭醫生」有困難。
議員倡提供免費疾病篩查
林哲玄建議,公院專科門診可要求病人提供家庭醫生資料,待病情穩定再轉介到家庭醫生繼續跟進,又提出賦權家庭醫生為病人預約公院專科門診。他亦建議當局可透過家庭醫生或地區康健中心,資助或免費為區內市民提供疾病篩查服務。
醫管局的財政資源落差,或會減慢社區醫療發展速度。醫管局的財政資源落差,或會減慢社區醫療發展速度。
醫管局的財政資源落差,或會減慢社區醫療發展速度。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