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驗血漿病毒揪鼻咽癌 重要治療指南

港大研究團隊成員包括:鄺麗雲教授(左起)、李浩勳醫生及吳偉棠教授。 港大研究團隊成員包括:鄺麗雲教授(左起)、李浩勳醫生及吳偉棠教授。
港大研究團隊成員包括:鄺麗雲教授(左起)、李浩勳醫生及吳偉棠教授。
抽血可提取 靈敏準確 仍需配合影像掃描
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領導,與全球33位國際頂級專家合作,以調研方法研究在新冠疫情導致資源及人手嚴重緊絀的情況下,能否利用血漿EB病毒DNA(EBV DNA)來替代常規鼻咽癌的標準檢測方法。若日後發生嚴重災害時,這些國際建議可作為鼻咽癌治療的重要指南。有關共識內容已於腫瘤學研究期刊《Lancet Oncology》發表。
鼻咽癌在中國南部、東南亞、北非和東非等地區十分普遍,與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BV)感染有密切關係。鼻咽癌亦是香港常見癌症,與家族基因遺傳和飲食因素如鹹魚有關。2020年港人患上鼻咽癌的年齡標準化比率為每10萬人5.8例,在本港癌症排名位列男性和女性的第8位和第17位。
研替代常規 助應對嚴重災害
雖然抽取組織鑑證是診斷鼻咽癌的最佳標準,但血漿EBV DNA容易從常規抽血中提取,所以血漿EBV DNA在經過多年臨床研究後被認為是最靈敏、最準確的腫瘤標記。在新冠肆虐期間,醫護人員、設施和資源極其短缺。因此,在新冠大流行期間,以及未來可能發生類似甚至更具破壞力的疫情或災難而導致人力及資源嚴重不足時,考慮血漿EBV DNA能否替代常規檢測方法去診斷及治療鼻咽癌更為重要及迫切。
結果發現,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所有專家一致反對在沒有影像掃描的情況下,使用血漿EBV DNA和EB病毒抗體取代內窺鏡檢查和抽取腫瘤樣本作為鼻咽癌癌症分期的唯一方法。即使提供影像掃描,73%的專家仍不同意使用血漿EBV DNA代替內窺鏡抽取腫瘤樣本作為鼻咽癌癌症分期的唯一方法。而在資源非常有限的臨床環境中,血漿EBV DNA與影像掃描相結合,獲視為是一種可接受的替代方法。
符合成本效益 鼓勵協調使用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系主任兼臨床副教授李浩勳認為,這些建議可以進一步鼓勵國際協調使用血漿EBV DNA,從而在中、低收入國家的醫院或機構中,以更符合成本效益的價格採用,並促進日後的研究,為鼻咽癌和其他癌症設計更靈敏和準確的腫瘤標記。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