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推動文化傳統 強化身份認同

相信很多市民都跟筆者一樣,剛過了個愜意的農曆新年,因為大家都可「實體」逛花市、拜年、聚餐和遊樂。農曆新年是中國傳統文化裏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而文化正是界定我們國民身份的一個主要因素。因此,保留和推動傳統文化,對強化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點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文化」這個詞很有意思,有些文化現象和遺產是非物質的,但大家生活在同一文化裏,卻又覺得很具體和實際。文化是人們從一出生就不斷在頭腦裏進行的集體編碼過程,而正是這個編碼過程發揮了辨別功能,把一群人和其他人群區分開來。可是,文化的傳承並非理所當然,因此也不意味着可以自動接受。例如,一個在美國出生和長大的中國人,就可能被一套完全不同的文化所渲染,而認為自己屬於另一群人。
可見,文化在界定一個人屬於哪一個國家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為這樣,保存和推動傳統文化非常有助於人們營造對國家的身份認同感。文化作為頭腦的編碼過程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表現出來,例如符號、節慶、儀式和價值觀等,當中像農曆新年這麼一個傳統節日,就是一個主要元素。
從小培養 急起直追
要點二:從小就開始培養。正因為文化有着這麼強大的模塑能力,所以我們有必要盡早讓香港的年輕一代學習和認識中華文化,只有把正面的文化元素都學好和內化了,他們才願意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也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國家觀念和國民身份認同。自從回歸以來,筆者喜見本港的學校加強教育學生的國家觀念,鼓勵學生從小就正確認識國家歷史、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尊重包括國旗、國徽和國歌在內的國家象徵和標誌,這些做法對建立起年輕人的國民身份認同,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然,推動傳統文化也可以從教育以外的層面來做,例如政府和民間組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強化傳統節日習俗、飲食、藝術、建築、道德倫理等的文化元素,有了濃烈的文化氛圍,自然有助孕育更堅實的文化歸屬感。多看中國的傳統戲曲、剪紙和水墨畫,多練習和欣賞中樂及小鈸、木魚等樂器,多給孩子講中國傳統民間故事,都會是非常有用的。
要點三:該急起直追了。在1997年前的超過150年裏,香港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由於這個歷史因素,傳統文化的教育並不完善,以致部分年輕人對中國5,000年來燦爛的文化認識不多,因此對自身的國民身份認同亦比較淡薄,更出現了認為英女王更親的怪誕現象。現在,回歸祖國已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了,再不好好「認祖歸宗」,就怎麼也說不過去。所以,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有責任在學校和社會上全力推動國民教育,以建立港人對國家的身份認同感。沒有這份認同和歸屬感,又怎麼可以更全面地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