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完善最低工資 迎接未來經濟

送虎迎兔,防疫限制大鬆綁,社會充滿歡欣期盼的氛圍,通關、復常、復甦等成為當中的關鍵詞。而重新檢討並上調被塵封4年的最低工資,為約7.3萬名基層僱員帶來一份新年小禮物,但受惠的人數少、金額細、實效弱,政府應「以人為本」、「以結果為目標」地介入參與,夯實政策本意,推動「勞資官」三方合作共贏,迎接疫後經濟新格局,落實「十四五」規劃的使命任務。
設立最低工資的根本目的,在於保障基層僱員,減縮貧富差距,防止工資過低,減少低薪職位流失,維持本港經濟發展及競爭力。香港於2011年實施最低工資,時薪由當時的28元上調到現時的37.5元,累計升幅為33.9%,但選定行業在期間的名義工資已上升了59%,較最低工資多出約25個百分點,而同期的累積通脹亦增加38%,升幅較最低工資高。事隔4年,最低工資時薪僅增2.5元,全日8小時工作只多賺20元,若仍認為最低工資可解決在職貧窮問題,未免太天真離地。
勞資的角色本質上是對立的,若任由市場力量決定工資,收入差距將會持續擴大,既無助解決在職貧窮,反會激化跨代貧窮,政府應積極有為,通過政策槓桿和行政管理介入並發揮中立協調職能,平衡勞資雙方的權力利益,促建勞資官三方互信合作的夥伴關係,再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完善最低工資標準和工資指導線形成機制,積極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平衡勞資雙方的利益立場,構建包容互惠勞資官合作平台和勞動力市場新模式。
至於受惠人數和比例方面,發達經濟體現時普遍將最低工資的標準定於收入中位數的60%,令受惠人數保持在一成左右,但在香港,受惠者在2011年亦僅有18萬人和佔勞動人口的6.4%,之後就逐年下跌至最新的7.3萬和1.8%。就此,政府必須與勞資兩方以和諧支撐模式,檢視和調整最低工資政策的方向和提升其能量。
當前是社會復常、經濟復甦的關鍵時刻,如何加強勞資官關係,促進三方互助協調?從產業和市場管理角度,如何探索和把握在疫後重塑的社會經濟新格局、新動力,以正面進取的姿態開拓新方向?如何幫助市民緩解在職貧窮和生活壓力,後勤扶掖未來經濟的落實?如何搶在形勢前頭做好施政管理的工作?這些都是關乎香港復常、復甦的第一要義。
勞資官三方攜手合作
可以說,面對未來經濟,最低工資政策有一定的指標性,但反映的不是實際的勞工市場狀況,而是政府對基層勞工的關注和治理社會的能力,以及勞資官的合作和務實,亦即從三個不同維度去展示香港的整體經濟和市場管理水平。只要方向正確,前景風光無限。因此勞資官三方須攜手合作並扮演好各自角色,以最低工資政策為切入點,倡導相互包容的經濟轉型和利益再分配,實現自我轉型提升。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