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放寬不放棄 通關聯內穩經濟
終於通關復常,香港熬過來了。回望抗疫艱困路,整整3年,香港在「清零」還是「共存」、「聯外」還是「通內」,一直瞻前顧後、舉棋不定,既令疫情反覆詭譎,亦使社會閉關「被隔離」,市民感受抗疫疲勞、經濟發展疲軟蹇滯,特區管治壓力沉重。所謂一關通、百關順,昨日開始的首階段通關,對防疫措施放寬但不放棄,對全面通關穩步但不停步,為聯通內地、力拚經濟踏出關鍵的一大步,但亦為特區政府帶來2023年的第一條難題。
持續3年的抗疫搏鬥,特別是第5波疫情出現之後,香港無力「清零」已成客觀事實,感染個案反覆加重至日增上萬例,死亡個案亦在高位徘徊,再而在面對中西方防疫策略落差懸殊的夾縫時未能果敢決斷,自陷於左右為難甚至「兩頭唔到岸」的窘境,而變相「閉關自守」的折衷,進一步暴露和激化窒礙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管治警鐘一再敲響。
防墮泛政治化陷阱
香港防疫措施近月大舉放寬,已接近全面對外通關,而隨着內地昨日起全面對外開放、取消入境人士集中隔離檢疫制度,香港與內地通關亦水到渠成,正式邁進後疫情時代。然而,大家對於新一波的政策轉向,就「控疫情、振經濟」可能產生的機遇和挑戰,做好了準備嗎?
可以預見的是,在目前的地緣政治、意識形態和話語格局下,政治凌駕防疫始終是陰魂不散,確診人數被聚焦、偏信網上傳言而輕忽官方數據、「預早」出台「專屬」於中國外遊人士的嚴格篩檢措施,都似成「新常態」,政府應進一步周延部署和加強公民教育,協助市民和社會對疫情發展和通關安排有理性認識,並以平常心看待,防堵墮入「泛政治化」或「非中國化」的陷阱。
隨着政策改變,疫情難免會出現反彈,對公共醫療系統、藥品供應以至交通配套等各方面都會帶來一定壓力甚至混亂,但除非出現重大變故,否則只屬疫後復常的陣痛,而不應自亂陣腳。須知道,通關復常對香港意義重大,既體現中央對香港民生訴求和經濟發展的重視,更有助於香港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有利於推動香港實現更好的發展。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觀察,通關絕對是好事,大家的關注點是應如何把好事辦好,再藉此加快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的步伐、加大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為香港引入內地活水,振興已疲弱的經濟,實現長遠的發展目標。
疫情下,不少家庭長期被迫分隔兩地,港人北上經商、就學、就業亦受阻礙,通關是「及時雨」式的安排,如何傾聽及重視民意訴求並作出積極回應,如何做好輿情話語的掌握和管理,如何防堵反對力量的誤導和干擾,如何把握通關後的發展機遇,實現「挑戰雖然艱困,風險仍屬可控」,將是對特區管治的重大考驗。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