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樓宇復修17億資助獲批 逾66萬伙受惠

本港樓宇老化問題嚴重,業主應定期進行樓宇復修保養。 本港樓宇老化問題嚴重,業主應定期進行樓宇復修保養。
本港樓宇老化問題嚴重,業主應定期進行樓宇復修保養。
【本報訊】業主需定期進行樓宇復修保養,以延長樓宇壽命。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昨日表示,截至去年12月底,合共超過66萬個住宅單位受惠於各項樓宇復修計劃,已獲批的資助金額達到17億元。不過,在公用地方維修資助方面,「公用地方維修津貼」的申請數字由每年約300宗,下跌至去年不足100宗,故有需要檢視津貼的適用範圍。此外,為延長樓宇壽命,市建局將於自行發展項目作先導,試驗不同延長樓宇壽命的新建築技術和物料。
韋志成撰寫網誌時表示,現行的樓宇復修資助計劃大多針對樓宇的公用位置,令部分單位出現「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情況,故未來一年將全面審視各項推動樓宇復修措施的操作模式及執行細節,研究優化部分樓宇維修津貼的適用範圍和資助水平。
公用地方維修津貼申請大減
韋又以「樓宇更新大行動2.0」為例子,指該計劃的資助額達到工程總額的八成,以每個單位5萬元為上限,其資助款額和所佔工程費用的幅度,均較市建局自行推展的「公用地方維修津貼」為高。由於兩個資助計劃的申請資格和適用工程範圍相近,近年業主傾向申請「2.0行動」的資助,以致「公用地方維修津貼」的申請數字逐漸減少,由推行「2.0行動」前,每年收到約300宗申請,下跌至去年不足100宗。
為此,市建局正檢視「公用地方維修津貼」的適用範圍,研究由目前包括樓宇公用地方進行的樓宇安全、環境衞生、或與環保有關的工程,伸延至住用單位室內與結構安全相關工程。
現時本地樓宇的設計是以50年壽命作指標,但從土木工程的技術角度,若鋼筋混凝土建築物保養得宜,壽命可以逾100年。韋志成稱,市建局未來會選擇在自行發展項目作先導,試驗應用新建築技術和物料以延長樓宇壽命,目標將樓宇結構的設計壽命提升至75年。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