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打破框框
香港的出口與消費都跌,通關對香港本地經濟不可能有立竿見影的作用,且疫情惡化難料,海外也反覆,這一兩年的形勢頗不樂觀。
香港出口跌,反映美國西方對中國外貿的制裁與脫鈎,在西方疫情平穩之後,脫鈎的政策可能更會加強。中國內地還可把貿易向非西方國家轉移。香港過重歐美,轉移不易,且亦缺乏生產能力,單靠在珠三角的加工貿易會困守歐美市場,被東南亞等國分流訂單。即使今明兩年國際經濟較有增長,國際外貿結構的轉變仍會繼續,香港不易得益。為了保證今後的發展,香港要開拓歐美以外的市場。
例子一是東南亞,但要與加工貿易的有所分別。加工貿易只有加工費,收入薄而不穩,跨國公司會因成本變化輕易把生產訂單轉移。珠三角是傾全國之力,成本優勢顯著,可亦難以把加工貿易挽留。東南亞的國力弱,不可能有中國龐大勞動力和政府設施的優勢。加工貿易會容易轉移,幾年至不足10年便優勢完結。港商參與比不上珠三角的血緣地緣條件,成功者少。且港商轉移之後,對香港經濟牽動作用遞減,難有協調效益。
香港或許最佳的戰略是與內地冒起的眾多電商創業家合作,把中國內地與東南亞建構成一體化的生產與銷售平台,超越加工生產和傳統貿易,創造新的電商貿易,跨越東南亞各地不同的法制、稅制和政治文化等的制度性障礙。用中國人的創意,香港的金融物流平台,建築起東南亞大一統的電商市場,並以此作為基礎,進一步深化經營,擴及南亞。也可把東南亞的熱帶農產品與俄羅斯中亞、東歐的寒帶產品與能源礦產交易。香港作為跨境交易平台,以原有的金融服務提供支持,把香港的國際服務的優勢引入。此外,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可從海參崴一帶運輸至東南亞,與澳洲和中東能源競爭,使市場可有多元化競爭。香港可爭取作為樞紐,以中國內地沿岸的煉油廠等作為基礎,應有能力壓倒新加坡的區域煉油中心。
東南亞以外,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加上俄羅斯東進南下的脫歐入亞,印度的崛起,中東北非的轉型與戰後重建,都會帶來新的機遇。香港需要的是洞察先機,打破思想、政策與企業經營的故步自封,還是有巨大的機會。
出路只能是擺脫既得利益,讓各國利用香港這個國際平台。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