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實踐驗證真理 共富並非仇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乃剛去世的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胡福明,在1978年於《光明日報》頭版刊登的評論文章標題。當時文革剛結束不久,國家百廢待興,但部分政府領導仍堅持沿用一些已不合時宜、甚至已證明失敗的政策。《實踐》一文強調任何政治主張或政策措施,都只能依靠社會實踐來驗證對錯,為全國拉開了思想解放的序幕,並為其後鄧小平推動的經濟特區模式、「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等改革開放政策奠定理論基礎。
近年中央強調「共同富裕」,筆者聽到不同的演繹,有部分人誤解為要重新實行公有制,將「共富」等同「仇富」;一些說是要體驗社會主義本質,不應單純採用資本主義的做法;筆者則強調人民的富裕不單止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上的富裕也非常重要,而這也是透過實踐來檢驗真理的另一次體現。
經過首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及政治、軍事大國。但與此同時,民眾貧富差距擴大,地區發展不均,還有貪腐、環境破壞、思想污染等亦日益惡化,阻礙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尤其當有一部分人彷彿永遠都無法富起來,便可能引發社會不穩等問題,危害整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
面對上述發展樽頸及政治隱憂,有人主張我國照抄西方的一套,改行資本主義及一人一票選舉。但多個海外國家的實踐證明,有關制度往往會令貧富懸殊及社會分化加劇,製造更大的經濟、金融、環境以至政治危機。尤其是我國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為政者一方面要勇於改革創新,但另一方面也要顧及我國的國情及歷史文化,穩中求變,確保全體14億人民的利益都得以照顧,生活都得到改善。
讓人民享幸福生活
筆者認為,不管是姓資還是姓社,共同富裕都是要讓人民享有幸福的生活。至於如何能夠有效達標,則要按照每個地方的不同實際情況,實施不同的方法。
要達致共同富裕,必須先解決人民貧困問題。我國政府在過去10餘年致力推動扶貧、減貧、脫貧、以至滅貧,貧困發生率從1981年的88.3%,下降至近幾年的低於0.5%,貧富兩極化差距亦有所收窄。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的「共富」理念就更進一步,不但指經濟和財富增長,還包括環境生態、個人健康及精神文明的均衡進步與共享。
根據「一國兩制」,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和原有生活方式50年不變,但不代表回歸前的所有制度和政策都是行之有效,可以墨守成規,一成不變,令到回歸後日益嚴重的土地房屋短缺、貧富差距和青年問題未能從速妥善處理。特區政府及部分從政者近來也談「共富」,但筆者提醒各界同樣要顧及香港的實際情況,不能照搬內地的一套,並時刻謹記任何政策或主張,都必須通過實踐的驗證,而檢驗標準就是人民能否感受和分享得到成果。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