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止痛藥多區掀搶購 港府擬立法堵漏

疫情下,近日社會出現藥物搶購潮,更有炒賣至高價的情況。 疫情下,近日社會出現藥物搶購潮,更有炒賣至高價的情況。
疫情下,近日社會出現藥物搶購潮,更有炒賣至高價的情況。
病患難捱 促避免囤積阻炒賣
近日社會出現藥物搶購潮,當局表明,本港現時有充足的含撲熱息痛藥物存貨,除了個別地區的藥房出現某品牌止痛退燒藥短缺外,其他含撲熱息痛成分的藥物供應維持穩定。當局又稱,在有需要的情況下,不排除立法規管買賣指定的藥物。
止痛退燒藥方面,當局指香港現時有756種中成藥含撲熱息痛,得悉個別地區藥房、個別品牌有缺貨現象,但其他品牌都供應穩定。政府已額外採購藥物,現時公營體系內有足夠5、6個月用的存貨。當局亦跟本地生產商協商,過去兩個月,有半數本地藥廠已提升出產撲熱息痛的藥物,增加產量13至100%,以滿足社會需求。
同藥不同地 售價差距大
此外,當局又指有額外採購藥物,有特別藥物儲備,按情況而動用,會有針對性地支援私營醫療機構,提供足夠藥物,或按照實際情況把這些藥預留給有需要的弱勢社群。當局表明,不排除在需要的情況下,對買賣這些藥物作一些規管,有需要的情況下可能要立法。
醫療衞生界議員林哲玄表示,本港藥物買賣一直存在「好大問題」,同一款藥物在不同地方,售價可相差甚遠。他分享曾在急需的情況下到藥房購買止瀉藥,「真係買得好肉痛,幾十蚊買咗幾粒,但我明知隻藥成本係幾毫!」此外,該款藥物含有嗎啡成分,理應需要藥劑師方可處方,好明顯是監管不足。
若當局立法規管藥物,他相信會以《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第599章)對指定藥物監管,認為可考慮限制市場對特定藥物的銷售模式,包括限制購買數量,避免出現囤積情況。藥物必須以原本包裝放售,不能是散裝,避免出現水貨,以及先與藥廠就相關藥物訂立一個相宜範圍內的訂價,避免出現炒價或不合理的價格。
但他強調,如非必要亦不應以法例限制市民,期望立法是最後一步。因現時本港最大問題並非藥物問題,而是市民對本港醫療系統無信心,早前疫情升溫,新冠患者輪候醫院管理局遙距診症需等約5、6天,即使獲派口服藥,亦已過最佳服用時間,加上當局多番呼籲輕症患者可向私家醫療機構求醫。惟基層市民因經濟考量,寧願購買成藥「快靚正」,他建議當局盡快解決市民恐慌,例如邀請更多家庭醫生參與遙距診症。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