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言必有舜:政府仍要做大量工作

港府在上月推出重大醫療改革計劃,提出整合基層醫療健康五大改革方向建議,以短、中及長期的不同行動計劃,將香港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逐步轉為以預防為重、社區為本、家庭為中心、早發現早治療為策略,以改善市民整體健康狀況,把部分公營醫療服務更有效地改為公私營合作模式,這是一項重大的改革,當局須有序有效持續落實。
要執行這個改革,制訂公帑開支、路線圖與時間表的規劃,為一些措施制訂KPI,都非常重要。立法會近年先後有兩個議員議案,都是要求當局推動基層醫療發展。筆者在2018年議案的發言已引用世衞組織1978年發表的《阿拉木圖宣言》,要求政府以發展三層醫療服務為基礎,加快發展第一層即基層醫療服務,分擔公營醫療的負擔,即加大工作在預防及疾病篩查,另以公私營合作治理長期病患。不少地區已跟隨宣言建議有效推出基層醫療服務,來到2022年底,終看到新一屆政府推出具規模的改革。
當局着力開展第一層醫療服務的發展,即以家庭醫生及地區康健中心為基礎,發展一個檢查及治療系統,強化一人一家庭醫生概念,如果患者病情複雜,家庭醫生須及時轉介至專科及公立醫院,作第二層醫療服務;有需要時用上公院的第三層服務。大家亦期待今年次季推出的慢性病治理計劃及基層醫療名冊計劃,患有糖尿、高血壓等疾病及合資格市民享用服務,屆時可獲一半資助額。
至於18個地區康健中心的發展,也為人所擔心,審計署報告亦印證康健中心服務量多處未達標,另有報道指2019年已成立的葵青康健中心,人手流失量頗高。要吸引市民參加康健中心,享用其篩查服務與醫生轉介網絡,政府仍要做大量工作。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