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入侵食物鏈 微塑膠眼看不見 污染海洋禍連連

城大與渠務署合作研究,了解香港水體環境中微塑膠的情況。 城大與渠務署合作研究,了解香港水體環境中微塑膠的情況。
城大與渠務署合作研究,了解香港水體環境中微塑膠的情況。
港每日排300億粒 魚類吞落肚轉嫁人類
本港大學研究發現未經處理的污水、雨水含大量微塑膠,當流入大海後,隨時釀成生態災難。大學研究現時本港「雨污分流」排水系統的水質,結果發現本港污水處理廠日排達268億膠粒,為主要排放根源,料因日常洗衣產生的微塑膠,即使經過設施過濾亦難全面清除;惟未經處理的雨水渠水質,亦檢測到大量微塑膠,日排量亦達32.1億粒。有團體建議政府必須從源頭減廢,才能有效減低塑膠對自然環境的傷害。
現時一般所指的「微塑膠」是指微細的膠粒,歐洲食物安全局已把它界定為大小介乎0.1微米與5毫米之間的不規則形狀塑膠混合物。換句話說,這些膠粒可微小如細菌,加上難以分解,存在於水體內會在食物鏈中不斷累積,如人類進食受微塑膠污染的魚類,可影響健康。
難完全過濾 污水廠排放根源
為了解現時香港水體環境中微塑膠的情況,香港城巿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早前與渠務署進行一項合作研究,針對3間污水處理廠及覆蓋香港大部分地區的6處雨水渠,以測試排水中的微塑膠含量,以及進行周邊的環境調查。團隊檢測發現,即使有較高過濾能力,污水廠依然是主要的微塑膠排放根源,估算全港污水廠每日排放44.8至268億粒微塑膠到海洋。
然而,城大團隊指出,一般市民會想雨水渠是收集較天然的水源,水質或會較佳;惟經團隊化驗由6處雨水渠收集的水樣本時,再按每天排放量估算,料每天可排放2.24至32.1億粒微塑膠,直接流到本港水域中,造成對水質及生態的污染。
環保署:含量較其他地區低
因應檢測結果,團隊建議提升現時污水處理廠的除微塑膠設備,如石湖墟污水處理廠的三級處理技術,對微塑膠有較高效的去除率。而環境保護署回應時指出,本港公共污水收集網絡已覆蓋93%人口,加上研究顯示本港水域微塑膠的含量比其他已發展地區近岸海域低約90%,而污水處理廠去除微塑膠的能力在世界同類設施中屬於較高水平,最終排放至本港水域的殘餘微塑膠量已大幅減少。署方補充指,會透過各類方式提升市民「走塑」的意識。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譚穎琳指市民須正視是次的研究,亦批評政府至今未有即棄塑膠的源頭減廢計劃詳情,以至本港水域的微塑膠含量報告亦未見公布,質疑港府對「走塑」的決心,已遠遠落後於內地及澳門等地。她希望當局要決定從源頭減廢,才能直接減少微塑膠在水源等大自然的積存情況。
倘魚類受微塑膠污染,人類最終亦會成受害者。倘魚類受微塑膠污染,人類最終亦會成受害者。
倘魚類受微塑膠污染,人類最終亦會成受害者。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