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特首政策組

特區政府終於成立特首政策組了。但是為甚麼在特區政府這一屆新政府已運作多時才宣告成立,方開始籌組班子呢?是李家超政府覺得政策研究並不是急事,容後才辦?但組織政策組不像基建大工程那樣複雜,人選也早有,為甚麼不可以在新一屆政府開局時同時進行?
或許特區政府還是原來的政務官、原政府中人,即使是紀律部隊出身,亦未必相信政策研究的關鍵作用。紀律部隊着重的是情報,不是研究,是執行,不是制訂政策。特首政策組這麼晚才開始籌組,反映李家超政府的決策先後次序的選擇。不過,他總比林鄭政府為優,後者只相信林鄭個人與其親信政務官的智慧。但是,由原來的中央政策組(林鄭之前),改名為特首政策組,包含怎樣的理念與意圖呢?
中央政策組是港英首創,但並不只是服務當時的港督,而是港府的最高層,體現一定的集體領導色彩。特區政府是行政主導,卻不是特首個人負責制。在林鄭之前,中央政策組也沒有變為特首專用的政策組。今次的改名,或許有兩個含意。一是行政主導變為特首個人負責制,減掉集體領導的性質。二是政策組冠稱為特首,是隸屬於特首辦之內,抑或是準備擴大特首辦的行政架構?
中央政府有中辦、習辦,但中央研究室不屬於習辦或中辦,獨立編制,服務於整個黨中央的領導層,一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服務於國務院的整體。特首政策組在特區政府核心裏的政治地位與角色為何?會只是特首的個人顧問嗎?
中央政策組在回歸初期,每月定期撰寫內地以及日、韓、台的發展狀況報告供副局長級以上官員閱讀,後來鄭維健隨着董建華失勢,政務官把重心轉化為學術性的政策研究項目,供大學競投,用學術化來取消了政策研究對決策的作用。劉兆佳與邵善波繼而將之轉為心戰室,但最後毀於林鄭之手,特區政府便長期沒有制度化的政策研究機構,與新加坡放在新加坡大學的東亞研究所和東南亞研究所的布局大不相同。或許正因如此,新加坡政府的政策更為合理與進取,對外關係可在國際上發揮與它國力不符的重大作用。
香港至今還擺脫不了殖民地時代的狀況,本地沒有政策研究能力。過往是依賴英國,回歸後港人自治,便是政務官的自以為是,香港落後於新加坡便難免。
特首政策組會否有所改變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