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學生體質下降 校園體育斷層

早前全球沉浸在世界盃狂熱中。足球與很多運動一樣,除了精英化和產業化,普及化才是最根本的,南美的街頭足球、日本的校園足球,都是最典型的例子。日本460萬足球人口中,在學的青少年佔不小的比例,令他們可以萬中挑一的成為職業選手或國家隊成員,水平也就提高;未能成為運動員的也是業餘愛好者,繼續支持運動產業發展。
疫情影響 活動大減
反觀香港,學生體質每況愈下,運動氛圍下降已不是最近的事。而3年疫情令情況更惡化,長遠不但精英運動員後繼無人,就連需要體能的職業如各紀律部隊、救生員等也可能青黃不接。
普及運動的好處並不只限於精英運動和體育產業化,更重要是全人培養的一個環節,增強體質,培養團隊精神和心理素質,體育運動都是不二法門。經過3年疫情,青少年參與體育的比例急降,導致體質變差,上月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公布的研究顯示,男學生的肥胖及超重率分別由疫情前約23%及32%,升至疫情期間的30%及39%,女學生的肥胖及超重率亦在同時段分別從13%及18%,升至約16%及26%。教育局的香港學生體適能狀況調查則發現,各個年齡階段學生的身體質素都較上一代差,以15歲的男生為例,測試身體柔軟度的項目「坐地前伸」,由1998/99年度的平均26.8厘米下跌至2019/20年度的約23.6厘米;而9分鐘耐力跑,平均距離亦從2002/03年度的超過1,600米減少至2014/15年度的1,480米。就算是有參與運動的一群,參考最近一年學界各項比賽,參加的人數、隊數少了,比賽成績也倒退了。
青年興則國家興,強健體魄是成才的本錢,普及體育是提升體質的最直接方法,學校則是最佳的平台。今天學校雖然資源不缺,有錢外聘教練,奈何大多數學校整體對體育重視不足。首先香港體育課時不足,遠低於國際和國家標準,而且水平參差。而組織校隊需要經常帶隊外出,又未必有額外人手,老師視為苦差,未必會積極推動。加上疫情3年,當中有兩年半差不多所有的校內體育比賽都暫停了,令校園體育氣氛變得淡薄,一些本來熱門的隊制球類項目,都出現人數不足組隊不成,很多區的中學學界比賽由原來的三個分齡組別改成兩個。
筆者建議優化學校體育推廣主任計劃,現時此計劃的主任由退役精英運動員擔任,門檻有點高,並非每間學校都能分配到主任,或可適當地調低標準,讓不是精英項目但有職業化的運動項目如足球和籃球,運動員退役後可擔任學校體育教育推廣主任,令校園體育做到專職專責,也為運動員提供退役出路。其二,可參考內地的做法,將體育考核納入公開試的一部分,除了特殊健康理由,學生必須參與運動並達到一定標準,運動表現優異亦能有助提高升學機會。為了提升學生的體格和心智素質,教育局亦應訂下指標,以提高學生參與運動的比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