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實質行動資助基層 慢性疾病患者苦等
欠具體方案 缺乏透明度
港府為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當局早前提出先於明年第2、3季推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將資助年過45歲或超重人士在家庭醫生等私營醫療服務界別,診斷和管理高血壓和糖尿病兩種常見長期病;而「地區康健中心」亦會重新定位成「中介」,為市民及家庭醫生協調及提供資源樞紐。不過,當局至今一直未有解釋「地區康健中心」與現行私家診所的家庭醫生有何實際區別,亦無透露資助的方案以及錢從何來,僅指具體有待明年《財政預算案》公布,且亦未為有關計劃提出執行時間表,令人質疑當局雖推銷「基層醫療」概念,卻無實質行動。
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解釋,本港較少健康計劃資訊,有不少研究均指香港相較其他發達國家城市,在這方面發展「弱好多」。
憂家庭醫生難滿足需求
被問到當局早前形容本港至2036年或「三人同行,必有一病」,6,000名家庭醫生是否能足夠應付全港市民需求?彭承認,要業界參與有一定挑戰,但認為「疾病預防每個醫生都做到,唔難」。他指,當局期望透過有關計劃可做到「市民自強」,如果每個人都了解如何照顧自己健康,便毋須經常求醫。
斥地區康健中心收費高
他又提到,資助額方面,當局大方向仍然是政府或會資助一半醫療費,被問到會否擔心資助水平不足以吸引市民,他僅指當局會設社區藥物名冊,將藥物規範化,透過加大購買力減低藥物價錢,讓計劃內的病人能以合理價錢購買,故當局未來會推展社區藥房。事實上,不少醫學組織及專家均批評當局「資助一半」難吸引,葵青康健中心民間連線成員吳堃廉批評,港府有大構思但「成件事仲係講得好表面」,難料真正落實時會如何執行。至於資助額方面,他指,雖然當局指過往有街坊欲前往葵青地區康健中心利用健身儀器作運動鍛煉及物理治療,惟每次收費達150元,難吸引街坊前往,認為當局應「差價全助」,否則難助公立醫院減輕負擔。
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稱,當局提出的構思是「擴大得好緊要嘅公私營協作計劃」,質疑若將資源大投放至私營市場,公院醫生將流失,屆時將得不償失。醫學會會長鄭志文表示,當局一直未有提及實際資助額,難料成效。他指普通科門診處方藥物只需數十元,在私營醫療看診,處方半年藥物千元或以上。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