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輸入外勞非猛獸 豈止院舍缺人手

特首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為安老及殘疾院舍輸入外勞開綠燈,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昨日通過特別計劃,精簡程序及更具彈性輸入護理員,配額上限為7,000人,冀明年第二季推出。過去礙於勞工團體壓力,輸入外勞往往被視為洪水猛獸,難得今次政府頂住壓力邁開一步,做法值得肯定,惟人手荒豈止出現在院舍,建造業、醫護界皆然,引入外援已是刻不容緩。
安老及殘疾院舍長年人手不足,勞福局預計未來3年院舍業界需要額外4,500名護理員,且新建院舍及買位計劃增購宿位將陸續投入服務,計及行業擴充及現職人手自然流失因素,故額外輸入3,000名護理員,令輸入配額上調至7,000人。私營及自負盈虧院舍,每請一名全職本地人即可輸入一名外勞;津助及合約院舍則每請兩名全職本地人即可輸入一名外勞,計劃可謂平衡與保障了本地勞工權益。
當然,每次提到輸入外勞,勞工團體勢必大力反對,有議員直斥此舉會造成惡性循環,除了令本地從業員生計受衝擊外,院舍服務水平亦無從改善。然而事實是否如此呢?誰都無法否認,護理行業是不受歡迎的行業,尤其安老及殘疾院舍的護理員工作量大,處理「髒活」也是最辛苦,以致一直無法吸引年輕人入行。人手不足之下,服務質素隨之下降,屢有虐老、虐童慘劇發生,豈是無因。既然本地難以聘請足夠人手,向外求便是沒有辦法之中的辦法,最怕是出手不高,薪酬不吸引,連內地護理員也不欲來港工作而已。
事實上,人手不足豈止限於各類院舍,公立醫院的病房護理員一樣嚴重不足,早前有調查顯示,97%公院前線支援人員疫情期間工作量增加,89%認為所屬部門出現人手不足問題,43%曾考慮辭職。有受訪者直指高峰期一間病房有逾70個病人,一人要負責整個病房的清潔工作,「做到喊」已成常態。既然安老及殘疾院舍可以輸入外勞,為何醫管局不能呢?更不必說,公院醫生及護士流失嚴重,2021/22年度醫管局的醫生及護士總離職人數共3,338人。立法會好不容易於去年10月通過《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但至今獲批來港的海外醫生寥寥無幾。醫護界好應該面對現實,打開方便之門,引入更多符合條件的海外醫生,為病人謀福祉。
另一缺乏人手的重災區是建造業。正因為鮮有新血入行,一旦多項基建同時上馬,人手不足便大面積地呈現,業界只能加薪留人,例如泥水工今年加薪12.5%至日薪1,800元,天花間隔工加12%日薪至1,400元等。人手薪酬急升,建造成本自然大增,樓價愈來愈貴,其中一個原因正在於此。
說到底,香港是個高度倚賴金融服務業的城市,某些技術工種缺乏人手不足為奇,向外求更非搶本地人飯碗,而是填補本地不足罷了。這在世界各地先進城市都很常見,政府理應擇善固執,業界亦無謂大驚小怪。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