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人手不足 杜宏哽咽:政府歧視內地醫生
【本報訊】本港公營醫療系統長期超負荷,有議員昨日指醫護人手不足導致壓力爆煲,引發「就醫難、就醫貴」的現象,促優化註冊和課程銜接,並指立法會去年通過的《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包含國際排名「百大不入」的外地院校,卻排斥內地院校。
中華醫學會香港醫護人員協會理事長杜宏發言時哽咽,指回歸前香港排斥、歧視內地培養的醫學人才;回歸後醫生註冊條例仍然對英、美培養的醫生有優待政策,對內地培訓醫生的歧視,沒有根本性改變。
議員促改註冊制度
議員黃國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醫生人手短缺,終允許內地培訓醫生有限度註冊為「社團醫生」,故建議港府在18區康健中心強化基層醫療,參考「社團醫生」模式為港人醫生有限度註冊,以紓解人手荒。他續稱,按政府預測2030年將會欠缺1,610名醫生,促港府推出內地醫療培訓資歷銜接課程,讓兩地醫生接軌;制訂醫療人才庫,掌握內地醫師資歷的港人資料。另有議員指本港醫生人手不足問題,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遠水難救近火」,同時認為有限度註冊制度行之有效,港府應考慮讓有國家資歷的醫師在將成立的「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作有限度註冊,讓其發揮所長及短時間內補充人手,實現「雙贏」。
針對政府忽略輔導專業人士方面,有學者指香港每年有大約一萬名輔導專業人才畢業,惟政府完全忽略,也沒有納入現行架構內,直斥政府「浪費人才」,而加拿大、澳洲及美國等地卻承認輔導專業人才資歷,議員郭玲麗指本港甚至變成「人才輸出」,建議政府設立輔導專業制度,推動本地輔導專業人員的整體發展;在現行架構中容許社福機構及學校聘用社工或輔導專業認受人士;在現行政府職系加人輔導專業崗位;在現時基層醫療架構中設立心理輔導人員職位;及建議將學校現行「一校兩社工」改為「一校一社工一輔導」。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