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中大研究 患炎症性腸病孕婦 易將惡菌傳胎兒

中大團隊正研究嬰幼兒期的環境和飲食因素對腸道微生態的影響。左二為黃秀娟、右二為譚永雄。(袁志豪攝) 中大團隊正研究嬰幼兒期的環境和飲食因素對腸道微生態的影響。左二為黃秀娟、右二為譚永雄。(袁志豪攝)
中大團隊正研究嬰幼兒期的環境和飲食因素對腸道微生態的影響。左二為黃秀娟、右二為譚永雄。(袁志豪攝)
【本報訊】「3歲定80」這個古老說法得到科學的印證,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科研團隊正進行一項臨床隊列研究,以確定嬰幼兒期的環境和飲食因素對腸道微生態的影響,以及這些因素與炎症性腸病的關聯。初步數據顯示,炎症性腸病的母親較容易將致病惡菌和真菌病原體傳給胎兒,可增加嬰兒患上腸道炎症及將來患炎症性腸病的風險。團隊亦正開發新的干預措施來調節腸道微生態,以降低嬰兒患病的風險。
腸道微生態在胎內已形成
由腸胃科、婦科、兒科和微生物科專家組成的中大醫學院科研團隊正進行一個前瞻性的縱向研究「MoMmy-CD」,了解嬰幼兒期接觸的因素如何影響孩子將來的長遠健康,以及如何藉此預測他們的患病風險、預防和治療方法。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及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黃秀娟教授表示,新證據顯示,新生嬰兒的腸道微生態在母親腹中時已開始形成,這對啟動嬰兒的免疫系統和影響他們日後患上免疫疾病,例如炎症性腸病的風險,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
炎症性腸病包括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其中克隆氏症普遍於患者兒童時期和剛成年時發病,確實的致病原因尚未明確,但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孕婦的健康、圍產期接觸的因素,以及嬰幼兒期形成的腸道菌群,對兒童的免疫和代謝系統有着重要和長遠的影響,有機會令他們更易患上克隆氏症或其他免疫疾病。初步數據顯示,與健康母親相比,患有炎症性腸病母親的腸道菌群多樣性較低。
團隊還發現了一些可在懷孕期間從母親傳給孩子的微生物,例如炎症性腸病的母親較容易將致病惡菌和真菌病原體傳給胎兒。
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譚永雄醫生指,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腸道微生物群的重要性可媲美人類的基因圖譜。母親的健康,包括飲食習慣和食物添加劑等環境因素,均會影響嬰兒的腸道菌群。MoMmy-CD研究正招募罹患炎症性腸病的孕婦、其丈夫和嬰兒參與。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