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廢計劃 派膠袋 套私隱 爆行騙疑雲
電騙案近乎每日發生,涉及款項更可以是天文數字,市民對於被收集個人資料十分警覺,甚至是杯弓蛇影。自2015年起,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非牟利機構向特定住戶派發指定垃圾袋,以增強市民對垃圾收費的認識及鼓勵他們從日常生活實踐減廢回收,為落實垃圾收費做好準備。有元朗居民稱,近日無端接到自稱「環保署」人員上門派發膠袋,更向住戶登記個人資料,質疑有人借機行騙。環境保護署證實有關機構參與了推廣項目,至於收集個人資料一事,會跟進調查。
居於元朗單幢樓的黃小姐表示,有自稱「環保署」的人員逐戶拍門,派發30個綠色及有不同容量的指定垃圾袋,期間,人員向住戶收集電話、姓名和住址的資料。當時她已感奇怪,並追問職員來意,惟對方一味說是「環保署」活動,及後急步離開,動機可疑,她查看貼在大廈大堂的海報及通知書,卻沒有「環保署」字眼,相關組織只有「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及「普門基金會」。她上網搜尋,普門基金會會長及副會長,分別是前立法會議員梁志祥及前元朗區議員呂堅,通知書顯示的「全城減廢在元朗(試驗計劃)」亦未能在網上搜索到,她懷疑活動可信性及有人濫收個人資料。
機構稱誤會 環保署調查
環保署回覆稱,普門基金會獲環保基金資助在元朗區內的三無大廈及單幢式住宅樓宇約410戶推行「藉廢物分類為垃圾收費作準備的社區參與項目」,為期12個月,由今年9月開始至明年8月,計劃名為「全城減廢在元朗(試驗計劃)」。就該機構要求住戶提供聯絡人電話、姓名和住址一事,署方已去信了解,並提醒機構必須遵守有關收集個人資料的法例、操作守則和指引,並會跟進處理,以決定合適的行動。
普門基金會項目統籌主任鄭小姐則稱,派發指定垃圾袋,得到大廈法團批准,而職員上門時亦掛有名牌及講出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項目,相信是居民詳細問起時,職員解釋有關基金是環保署旗下,令居民誤會是由環保署派員上門。至於收集個人資料方面,職員只會收集住戶姓氏,有個別住戶給予姓名,其項目還有簡介會及減廢比賽等,需要以Zoom及WhatsApp開會及通知,藉此減少用紙。記者黃家豪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