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發展 康健中心須加大支援
【本報訊】本港醫療體制緊絀,絕大部分慢性健康問題患者,往往未能得到適切治療。施政報告提出「基層醫療發展藍圖」及「一人一家庭醫生」,在不同地區成立康健中心。有學者認為,政策能有效為市民帶來最適切預防,如提早察覺高危健康風險,在慢性病出現初期可得到適當治療,減低出現嚴重併發症風險;惟強調發展基層醫療之時,能否令市民更加受益,將取決於家庭醫生與康健中心有否足夠資源及支援,接下來當局應探討如何落實,以紓緩本港醫療負擔。
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榮休教授李大拔稱,慢性健康問題患病人士往往停滯在公立醫院的門診部門,惟由於醫院患者眾多,他們未必得到所需服務,再者社區的家庭醫生大部分是私營運作,屬個人醫務所。由於缺乏適當支援及配套,病人亦無法選擇心儀家庭醫生。
先作評估再由家庭醫生診斷
相反,在不同地區成立康健中心,康健中心或康健站的營運者,便可提供每區的服務數據、人口分布比例、居民社會經濟情況、出入醫院及門診使用的統計數字,作分析所屬社區居民的健康情況,及後可聯同地區的家庭醫生及有關服務團體,制訂地區基層醫療服務方向,讓社區健康得到適合預防。他續稱,以社區最常見的慢性健康問題為例,如市民懷疑自己有否患有血壓高或糖尿病時,可在地區康健中心,經過初步基本評估,再經家庭醫生透過身體檢查及進一步化驗,根據評估結果及病人的病歷,家庭醫生可作出診斷及處方適合的治療。同時中心更會教授病人一些自我監察病情的技巧,或安排他們進行適合身體運動,以改善生活習慣,控制病情。若市民未能好好控制,將構成個人、家庭及社會沉重的負擔。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