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檢視人手程序 提高治理水平

「勾畫藍圖開新篇,排難解憂看實踐」,是我對行政長官李家超任內首份施政報告的評語。報告吸納了社會各界,包括筆者與建測規園業界的多項建議,就香港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清晰的方向和多個宏遠的藍圖,這是值得讚揚的。但餘下的問題是,政府是否可以講得出做得到,而且做得好呢?各問責官員及各級公務員,會否更積極、更有效地落實相關措施,做到市民切身感受到的成果呢?
港府施政差強人意
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特區提出的「四點希望」,第一點就是「着力提高治理水平」,某程度反映特區政府過往的管治和施政差強人意。今年施政報告以提高治理水平作為首項重點,提出要完善特區的治理體系,建立「議而有決,決而有行」、「以結果為目標」的管治文化,訂立多達110個績效指標等,都是筆者與許多社會人士多年來的期望。
報告建議從四個方面優化公務員管理制度,包括更新《公務員守則》,強化公務員的賞罰機制、在職培訓和動員能力,全部都值得支持,但筆者認為應該再加多兩點:第一是如何改變部分公務人員的處事心態,加強他們作為「促進者」的角色,而並非只懂或過分着重擔當「監管者」;第二是檢視現有公務員的人手、工作同程序,更有效率地運用有限的人力和財政資源。
政府現時面對嚴重財赤,估計短期內難以好轉,所以不可能再大幅增加公務員人手來落實各項施政報告提出的新政策、新藍圖。近年政府向立法會要求加人手、加職位、加薪酬的申請繁多,但甚少看到政府會主動檢視、刪減某些已過時的職位和過剩的人手。有些工作和程序做了廿多年,是否仍有實際需要?是否沒有優化的空間?是否可利用創新科技去取代部分工作?又或者外判予私人市場處理,會否比由公務員包辦做得更快捷、更妥善和更符合成本效益呢?
許多公務員每日都工作繁忙,但不少未必是真正忙於做實事、幫市民,而是忙於走程序、寫報告。當中發展建設工作就是好例子,過去發覺政府內部或私營業界有些工作做得不太妥善,動輒就加程序、加指引、加監管;有些工作做得比較緩慢,未能迅速滿足市民的期望和需要,就不斷加人、加位甚至加多幾個政策組和部門,但結果是忙於處理更多程序,令事件愈做愈慢,見身郁不見米白,市民遲遲感受不到想見的成果。
特區政府近年終於吸取到教訓,知道想加快發展建設和覓地建屋,加人、加程序並不是辦法,而是要致力精簡法規與審批程序、強化政府作為「促進者」的角色、將部分工作外判和加強公私營協作。這樣不單止市場會做得更快、更好,政府同事亦會做得更開心,同時可騰出人手應付新的工作和發展,做到習主席強調的,「把有為政府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