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新胸腔主動脈手術 零死亡率

中大醫學院團隊目前已為25名病人進行一站式多部位胸腔主動脈手術。(袁志豪攝) 中大醫學院團隊目前已為25名病人進行一站式多部位胸腔主動脈手術。(袁志豪攝)
中大醫學院團隊目前已為25名病人進行一站式多部位胸腔主動脈手術。(袁志豪攝)
中大創亞洲先河 混合人造血支架減移位
胸腔主動脈瘤常見於高血壓患者,本港每年平均有1,400人因該病而入院,而相關死亡個案更多達300宗。治療方法之一是透過植入金屬支架支撐血管,防止血管撕裂或破裂,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心胸外科兩年前起引入新技術,運用新型混合人造血管支架,完成亞洲首個一站式多部位胸腔主動脈手術。團隊昨稱,目前已為25名病人完成手術,其成效顯著,包括實現「零死亡率」兼極少出現出血、中風或脊椎損傷等併發症。
主動脈作為人體最大動脈血管,負責供應含氧血液至全身各部位,形狀如一根拐杖,其彎曲處則是主動脈弓。而胸腔主動脈瘤是全球第二常見的主動脈疾病,僅次於動脈粥樣硬化,所指是主動脈出現永久性擴張,其直徑比鄰近正常主動脈的節段大超過50%,或直徑達4.5厘米或以上。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主任黃鴻亮分享,團隊自2020年10月起引入新型混合人造血支架,該支架設計獨特可防止術後回彈,能減低移位風險。他指,礙於科技發展,約20年前的類近手術死亡率可達20%,而中大2014年起引用的「全主動脈弓置換及冷凍象鼻技術」,能將手術死亡率控制於9%,表現好過國際同類數據。相比下,新技術做到「零死亡率」的成效更令人滿意。
過往需最少兩次開刀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藤川拓也補充,過往病人倘若主動脈出現多段病變位置,則需要接受多於一次的手術,首先處理升主動脈和弓主動脈的血管瘤,第二次手術才能利用血管支架或開放式手術,處理降主動脈血管瘤,以防血管撕裂或破裂。不過,現時一站式混合支架可覆蓋整個主動脈範圍,能同時完成所有程序,減少患者開刀次數和住院時間。
由於胸腔主動脈瘤患者大多無明顯症狀,57歲的吳女士分享指,早年以為自己只是大頸泡,惟醫生診斷是主動脈擴張至頸部,甚至影響控制聲帶的神經而聲沙。情況持續惡化,她早前接受新手術後12日已出院,且無痛感,而現時能做日常家務如煮飯、晾衫等。
中大是次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國際心胸外科網絡The Cardiothoracic Surgery Network及國際期刊《Journal of Cardiac Surgery》。
新胸腔主動脈手術可減少患者開刀次數和住院時間。新胸腔主動脈手術可減少患者開刀次數和住院時間。
新胸腔主動脈手術可減少患者開刀次數和住院時間。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