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學外國語文

有說香港的學校要多教中文、少教外語,或許這是對美國策動的「顏色革命」的反動。倘真如此,對香港的教育有不好的影響。
回歸後,香港教育沒有去殖民化,這是一個大問題。修補之法是加強中文教育,例如應採普通話教學,增強中國歷史的教學比例。但關鍵是怎樣教得好,不是徒具形式,也使不少學生懼難而退。在普通話教學的同時,要調整教材、教學方法、內容以至師資質素,工程浩大,不是短期可以完成,但也應現在開始。
加強中文教育,增強國民意識,不能怠慢,關乎香港社會今後發展的關鍵,尤其在中美新冷戰開始,香港社會要與內地一起,強調文化自信自強。但與此同時,香港是實行「一國兩制」,香港為中國的國際城市,為了推動中國的國際化發展,所以可與內地制度不同,因此目的不是維護回歸前的殖民地體制和其中的既得利益。也因此,一國是中文,應是普通話教學;兩制中香港一制是地方方言與外國語並行,作為堅持中國主權的國際化。這樣的安排,在中國歷史是普遍的,例如歷史上的廣州,千年商都便從來是華洋(胡)雜處,造就中國興旺對外貿易和嶺南特殊的海洋文化。
但若矯枉過正,為了表示政治正確而在香港減少外語教學,則正與政策相違背,也從根本上破壞香港的發展。
香港在當前融入國家發展的大局時,更應開拓外國語言文化的教育,造就香港的國際人才,增強香港在推動中國國際化進程中的作用與貢獻。當然,國際化不單止英語,還有眾多的主要國際語言,在英美霸權衰落之下,香港要擴大非英語的教學,為未來培養人才。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俄語、阿拉伯語等等,香港的學校應從中學開始讓學生選修,大學亦應提供相關課程,特別是在通識的範疇,讓學生在語文、文化上認識外國,以此反過來更深刻地認識本國的文化。
國際化是多元化,即使一國之內也包含多元文化。香港不僅有廣府人,還有眾多的潮汕、閩南、江浙、山東、客家等不同的地方文化群體,普通話是連接他們,增強國家的凝聚力。保存多元中華文化與推行國際主要語言,鞏固香港的多元化,更可從中孕育創新的因素。教育不可能教條化,也不應政治正確化,矯枉過正會助長社會的民粹主義政治投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