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五校衝上百大 如何助港發光
回顧歷史,每一個世代的轉動,莫不經由不同素養與知能組合的各類人才參與建設而得以啟動運行,而人才的素質則透過教育,特別是肩承「最後一哩路」重任的高等教育體系,予以形塑和提升。隨着社會漸趨復常,如何通過「官產學研」,重新檢視香港的國際定位,助力這個「五校入百」的大學之都續發光,助繪經濟轉型路線圖,便成為本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的其中一個主亮點。
剛公布的英國THE「2023年世界大學排名」,涉及104個國家及地區、共1,799間大學,是歷來最大規模的一屆。香港院校方面,共有5間大學躋身全球百大學府,是有紀錄以來最多;當中以港大的排名最高,雖較去年跌了一位,但仍列第31位,而中大、科大和理大分別上升4名、8名和12名,位列全球第45位、第58位和第79位。至於城大,則繼今年6月再次進身QS世界大學排名前百名後,再在THE排名中急升52位至第99位,首次躋身全球百大學府。
拉高視野 前瞻未來
在國際化和市場化的推動下,現行大學排名制度雖存爭議,但仍被制度性認可,並被視作檢視辦學品質的標準以及對大學發展的肯定,相應影響學生報讀、教師招聘、畢業生出路,以至外部資源的爭取和國際競爭力等。面對大學排名所形成的衝擊,校方應進一步拉高視野,前瞻未來,以正面而積極的維度作因應,首先,從自主自信的本位出發,將排名列作參考,而不能視作大學自身發展的「藍圖」,更不能為爭排名而勉強遷就由西方價值主導的排名評審要求。相反,應強化「立德樹人」和「經世濟民」的教育本職,並且秉持教研合一、政教分離的國際標準,推展前瞻性高等教育,矢志為社會及高教注入能量。校方亦應盤點自身的特異性、競爭力,預見大學未來發展,進而在現實條件、基礎建設和一定資源下,務實看待自身長處、加值發揮,把趨勢和優勢落實為行動與教學,將大學的學術能量,在社會議題上加以實踐,並且更有效地培育人才,推進科研和服務社會的價值。
既是要推動「官產學研」,大學就要走出象牙塔與產經業界和政府加強合作,爭取更大的政策、資源和市場支援,推動產業轉型和產學合作,並讓科研對焦產業、學生接軌企業、企業協助教學,加速研究成果市場化,持續推動和優化科研創新。
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須敢於摒棄對「官商勾結」及「干預院校自主」的忌憚,有擔當地為「官產學研」提供足夠的政策和資源支持,一是制訂時間軸長遠、方向完整清楚的高等教育政策和「官產學研」合作策略;二是將對科研投入的撥款比例提升到鄰近競爭對手的水平,大學所獲撥款更應跟其國際學術地位相匹配;三是為相關產業提供政策和財稅優惠;四是由特區政府主動牽頭,在本港和大灣區進行組織和協調的工作,建設世界級教育及科技樞紐。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