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減廢大落後 垃圾徵費拖極未有

2020年平均每人每日扔了1.44公斤垃圾。 2020年平均每人每日扔了1.44公斤垃圾。
2020年平均每人每日扔了1.44公斤垃圾。
人均日棄1.44公斤 回收量跌幅駭人
本港將於年底上調膠袋徵費至一元,望減少堆填區約25%廢膠袋量,但俗稱垃圾徵費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措施卻遲遲冇影。據環境保護署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日均約1.1萬公噸都市固體廢物棄置於堆填區,平均每人每日棄置1.44公斤垃圾,較2011年增逾20%。可是,都市固體廢物的回收循環再造量不升反跌,由2011年的約3億公噸至2020年約1.5億公噸,單年回收量下跌達一半,而佔整體廢物的比例亦由48%降至28%,相差20個百分點。綠惜地球批評,廢物管理是本港環保政策的最大敗筆,垃圾徵費經歷多屆政府,至今仍未實行,市民減廢意識未能提高。回收業則指港府常閉門造車,不體會民間疾苦。
政府為推動市民減廢,紓緩堆填區等壓力,早在2005年的《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2005-2014)》提出減廢「火車頭」、俗稱「垃圾徵費」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建議,建議於2007年立法推行,但最終於2012年才諮詢公眾,探討收費模式、實際運作等議題,但諮詢完成後,卻多年未有下文。前環境局直至2017年才公布垃圾徵費的建議實施安排,拖至去年獲立法會通過,目標是明年下半年實施,但確實日子仍未有期。
環團指措施解說有限
綠惜地球指出,多屆政府對廢物議題,要不有心無力,或是有力無心,令廢物收費法曠日經久,提出至今經過18年仍未正式實施。高級項目主任劉兆朗認為,拖延主因在於政府遲遲未完成處理執行的細節,具體的執法、防止市民亂掉垃圾的措施仍未清晰交代。劉又說,政府對垃圾徵費的解說有限,議員及市民對徵費認識不全面,遲遲未能得到大眾的信心,難達到主流共識。
回收量近年持續下跌,業界認為原因在於外來環境轉變及港府支援不足。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表示,佔約21%都市固體廢物的廢膠,價值一向較低,但處理成本較高,「無津貼根本無錢賺」,而自內地停收廢膠等外來垃圾後,本港回收商需「急轉型」,收集回收物外亦要將廢膠轉化成再生膠粒的原材料,才能出口內地,開支急增,令部分回收企業倒閉。
業界轟政府閉門造車
劉批評港府早前的廢物處理管理欠缺前瞻性,未有規劃回收業的發展,過分依賴內地處理港人垃圾,直至問題「殺到埋身」才處理。他說,以往政府常以「市場主導」為由,拒絕資助回收業,但實際上行業是「蝕住做」,沒有補貼根本沒人會經營,批評政府常閉門造車,不明白民間疾苦。
上屆政府大力推動俗稱綠在區區的社區回收網絡,交由非牟利機構營運回收設施。劉耀成認為,綠在區區做到教育巿民回收意識的效果不俗,但回收物收集量上未必取得大成效,指機構並非牟利,毋須如回收商一樣,需要「追數」以維持經營。而營運機構僅需達目標回收量,便能「收足錢」,認為環保署需定期檢討目標回收量,推動營運商加強收集、處理的服務。
綠在區區增市民意識
環保署回應指,垃圾徵費於去年8月底獲立法會通過,正積極開展準備工作,又說「綠在區區」,每月吸引數以10萬人到訪和參與乾淨回收,在2021年共收集約1.44萬公噸的回收物,正持續擴展服務,包括為住宅提供「一站式信心回收服務」,重點接收低價值回收物循環再造,預期無論是回收量或是運作成效,將進一步提升。
劉耀成批評港府過分依賴內地處理垃圾。劉耀成批評港府過分依賴內地處理垃圾。
劉耀成批評港府過分依賴內地處理垃圾。
劉兆朗認為徵費拖延在於政府未定下細節。劉兆朗認為徵費拖延在於政府未定下細節。
劉兆朗認為徵費拖延在於政府未定下細節。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