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活化百年古蹟 帶動地區經濟

2020年底,水務署計劃清拆及填平一個已荒廢多年、位於深水埗主教山的地下配水庫,以便歸還政府作其他發展用途。在工程進行期間,有市民發現配水庫原來極具建築特色和美感,內裏的百多條石柱加紅磚拱門設計,酷似一些外國知名歷史文物旅遊景點。筆者隨即致電政府成功叫停拆卸工程,並聯同建測規園業界就配水庫的保育活化工作集思廣益,提供意見。
事隔一年多,筆者在發展局及水務署協助安排下,日前終於有機會帶同一批建測規園界人士,親身到這項百年古蹟的內部實地參觀。除了「打卡」拍照及拍片留念,一行人亦聽取署方介紹配水庫的建築特色、香港開埠初期的供水歷史、相關工程及技術發展。參觀完畢後,團友獲邀填寫網上問卷,內容包括配水庫的吸引之處、導賞團的安排、資料及服務質素等,筆者都給予很高評價。但對於配水庫的長遠保育及活化方案,問卷內容則有兩點不足。
串連周邊 整全規劃
第一點是問到配水庫未來的營運機構,只能在「政府部門」、「非牟利團體」及「商業機構」之中三擇其一。筆者曾多次指出,政府的「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只有部分項目成功,有部分建築物長期無人問津,或是在營運了一段時間、政府提供的公帑資助減少後便無法持續,需要將建築物交還政府,再次丟空,原因之一是當局只容許單一的非牟利團體營運管理,在分租或外判予商業機構方面有很大限制,令項目難以做到計劃原定的自負盈虧目標。
一些由私人擁有的歷史建築物,在經過局部改建及改變用途後,則予人過分商業化、一般市民難以充分享用,以及失卻原有歷史意義的感覺。至於由政府部門管有或使用的歷史建築物,雖然大多保留原貌,但往往缺乏宣傳及甚少對外開放,起不到加深市民認識歷史及文化的效果,更遑論為庫房增加收入及帶動經濟發展。為何不可以由多於一個或一類機構、以多過一種模式去營運和管理呢?
問卷的第二點不足,是只談及配水庫本身的活化保育,隻字不提其周邊環境與配套。不少地區人士及業界專家都提出,主教山配水庫雖然隱藏山上,但其實與山下的市區和港鐵站只相距十多二十分鐘路程,區內有大量食肆、商戶及其他歷史建築和旅遊景點,理應串連起來作整全規劃,透過活化配水庫來帶動地區經濟活力與香港的整體旅遊發展。
此外,主教山上有多幅官地長期被人霸佔,搭建了各類神壇和健身設施。有關做法不但涉嫌違法及可能有安全風險,亦會影響配水庫的活化工作及相關旅遊發展。政府早前表明會採取執法行動清理僭建物,然後重新建設安全合規的健身休憩設施。希望當局做好居民溝通和部門協調工作,言出必行,行而必果,善用相關土地,盡早讓更多市民和旅客享用到有關歷史建築和民生、旅遊設施。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