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攜手控溫度上升 保護生物多樣性

全球脊椎動物種群平均減少69%。 全球脊椎動物種群平均減少69%。
全球脊椎動物種群平均減少69%。
地球生命力報告出爐 揭熱帶區野生物種急降
溫室效應令地球溫度急速上升,影響全球生物多樣性。世界自然基金會昨日發表最新2022《地球生命力報告》,結果顯示自1970年起,全球脊椎動物種群平均減少69%,亞太地區的野生動物種群數目下跌55%,而拉丁美洲的野生動物種群則下跌達94%,跌幅最大。為保護地球環境及生物多樣性,基金會建議,政府在未來的發展規劃中,應保證生態的完整性及棲息地的連貫性。
基金會發表報告用於衡量自然健康狀況的指標,今年的最新報告分析及監測了全球5,230個野生物種、近3.2萬個種群的數量變化,包括哺乳類、鳥類、魚類、爬蟲類及兩棲類。結果顯示,熱帶地區的野生動物種群下降幅度最為明顯,包括亞太地區及拉丁美洲地區。
淡水資源關乎人類福祉
報告又指,在過去48年,受監察的淡水生物種群數量下跌83%,反映淡水生物多樣性的消失速度最快;而濕地方面,全球亦已經失去近90%的濕地生境。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保育總監陳輩樂表示,淡水資源與人類的生存和福祉息息相關,但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卻受到各種各樣的威脅,包括生境退化及喪失、污染、過度利用以及外來物種入侵,人類需修復與自然的關係。
基金會表示,隨着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能源、食物,以及其他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勢必加劇氣候變化及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兩大環境危機。舉例指,因應各種威脅,現時全球近50%的熱帶珊瑚已經消失;若氣溫上升1.5度,地球將失去70%至90%的熱帶珊瑚,氣溫上升兩度,損失將達到99%。
倡定期發布數據助監測
基金會指出,氣候變化及生物多樣性消失密不可分,人類需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否則會導致生物多樣性消失。該會建議政府,可定期發布有關香港生物多樣性指標報告,列出受威脅物種的任何增長或下降迹象,監測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趨勢;同時應在未來發展規劃時,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因素;並呼籲全球政府、企業以及公眾立即採取行動,以扭轉生物多樣性下跌的趨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