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人民需要經濟 不需「人民經濟」

很多大人物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信心比黃金更寶貴。」物以稀為貴,信心之所以更寶貴,一方面說明其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說明其比黃金更不易得。古往今來,真正能取得大眾信任、凝聚社會共識、提振精神士氣的時代,又有幾個?
40年前的改革開放,徹底否定了階級鬥爭,打破了閉關鎖國、計劃經濟、公私合營、鬥私批修、大鍋飯等枷鎖桎梏,令中國迸發了空前的發展活力與創造熱情,百姓也難得過了幾年好日子。然而近期種種奇談怪論卻又沉渣泛起,各色陳詞濫調再度死灰復燃,為階級鬥爭、閉關鎖國、國進民退搖旗招魂。老百姓的信心,原本已被嚴苛防疫、整肅資本、閉關自守摧折得所剩無幾,如今更加噤若寒蟬。
這些論調,幾乎清一色打着「獨立自主」、「愛國主義」等政治正確的旗號,塗滿意識形態的保護色,橫行無忌。比如,農村問題專家溫鐵軍最近就提出「人民經濟」概念,鼓吹要發展這種「維護國家主權、自主發展、具有愛國主義性質的經濟體」,要具備自主性、在地性、綜合性、人民性4個特徵。而所謂的「人民性」,就是全民所有制。
道德綁架 政治打壓
按這種理念,改革開放前那種國家包攬所有、壟斷一切的計劃經濟,不就是「人民經濟」嗎?以公私合營為名沒收民營資本,公權力掌控了所有生產要素和資源分配,其實際效果如何,有目共睹。
但為甚麼還有人迷戀計劃時代呢?一部分人是癡迷於計劃模式帶來的高度集權;另一部分是社會發展大潮中的失敗者、落伍者,他們寧願回歸大鍋飯。前者才是核心群體,後者只不過是工具人。但凡積極進取的年輕人,誰願意回到窒息壓抑的計劃時代呢?某些「磚家」不敢公然叫囂計劃經濟,於是偷換概念成「人民經濟」。這種投機行為迎合了大環境大氣候,有恃無恐,與當下的國內大循環、舉國體制、國退民進、共同富裕等,本質上是同一思維。
30年前鄧小平的南巡講話,力挽狂瀾,好不容易平息了經濟「姓資姓社」的爭拗,如今卻被重新加上了意識形態標籤,給經濟套上「人民」、「愛國主義」冠冕堂皇的頂戴,實則不過是進行道德綁架和政治打壓的遮羞布。試問,經濟加上「人民」二字,就成了人民的了嗎?「人民」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最終的財富分配必然是掌握在標榜代表人民的公權力手中。溫鐵軍的方案是: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靠白紙黑字來維護公平競爭,保護財富產權。捨此不為,而寄望於靠官僚集團的「初心」,這不是「非蠢即壞」,而是十足的惡。
經歷遙遙無期的防疫折騰,經濟到了幾近停滯的地步,失業陡增,產業凋敝。當下人民需要的,是正視科學,尊崇法治,放活經濟,這才是生路。至於死路一條的「人民經濟」,還是算了吧。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