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人才眾裏尋他 在燈火闌珊處

近期社會熱話之一,就是所謂人才荒和勞動力荒,不少機構求才若渴,甚至恨不得政府馬上大開方便之門,貼大床包教育,以吸引各種人才和擴大輸入外勞。有些人以為這樣即可解決問題,香港馬上可以起飛再出發;否則人都被搶光了,香港發展前景危矣。筆者認為,這種想法屬於延續過往香港一些「精英」簡單而懶惰的思維。
潮起潮落 充滿機遇
香港正處於由亂轉治、由治及興的轉型階段,亦要面對國際形勢兇險,迫切需要轉型,過程會有陣痛。但我們相信,潮起潮落的形勢,對市民大眾特別是年輕人,是充滿機遇的。這種說法並非盲目樂觀,回看上世紀90年代,部分港人對祖國和香港信心不足,看不清楚形勢的中層和專業人士出現移民潮,但同時創造了大量年輕人向上流動的機會,造就黃金一代;亦由於移民賣樓,90年代初樓市有一段低潮期,但也讓一批決定留港建港的人有上車機會。這批當年的年輕人,創造了香港回歸後一段經濟高速增長期,亦造就了他們成功美滿的人生。
如今國家發展形勢大好,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角色,可謂機會處處,有些人卻因政治誤判或不認同國家發展方向,決定遠走他鄉。他們或許會找到理想生活,亦可能體會真實世界而後悔不已。總之,這批人的離開也不一定是壞事,起碼為留港的人提供了向上流動的空缺。
筆者認為,香港從來不缺人才,缺的是士氣和信心,以及適當的教育和培訓。之前社會向上流動機會愈來愈窄,升職難,置業更難,導致有人選擇不思進取,逃避競爭,發揮不出他們原有的能力。但如果社會上出現向上流動的空缺,只要適當的培訓和提拔,就可以造就力爭上游的動力,形成社會氣氛的正循環,也算是對他們留港建港正確選擇的回報。樓市適當的回落也是相同道理,當樓價回落至一個較可負擔的水平,年輕人就可以有奮鬥目標。
其實現在香港已有不少輸入勞工和各種人才的計劃,亦設立了人才清單,包括補充勞工計劃、一般就業政策、優秀人才計劃、輸入內地人才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計劃等等,理應足以應付香港的人才需求。問題應該是特區政府是否掌握香港以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需要,針對需要而招才,這才能真的體現香港發展作為國際人才高地的作用,否則過度而盲目的放寬計劃和優惠政策,反而容易出現更大的人才錯配問題,對香港年輕人也不公平;而專才以外,香港不少前線基層工種,仍長期處於低工資和惡劣或不安全工作環境,在現時的勞動力市場下,也是一個帶來改善勞工待遇的契機。
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善用人才,才是人力政策的正道,一個社會要可持續發展,要增強市民獲得感和幸福感,老想着靠「買外援」,始終都是不靠譜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