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仗義執言:救濟式扶貧作用微

香港已進入良政善治新時代,港府需切實排解民生憂難。新任政府致力於扶貧,例如成立「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有望為基層學生提供發展機會,筆者期望施政報告在扶貧方面能更有作為。
香港現時貧窮人口超過160萬人,有逾20萬人蝸居劏房。香港貧富懸殊嚴峻,據樂施會日前公布的《香港貧窮狀況報告》顯示,最富貴家庭月入中位數達到12.76萬元,但最貧窮家庭僅2,700元,兩者相差47倍。上述報告亦發現今年第一季的貧窮人士失業率為26.1%,對比非貧窮人士高出逾八倍。然而,各行各業都大叫缺人手,不只飲食、航空、建築、安老服務缺人,有公司指連見習生及接待員也請不到。政府應探討為何「有人冇工做,有工冇人做」,再推出針對性政策鼓勵就業。
香港扶貧一直只以撥款為主,欠完整的扶貧政策,但「救濟式」的扶貧方向僅能產生短期作用,市民動輒「復貧」、「返貧」。政府須全面檢討貧窮根源並優化策略,努力從改善產業結構、創造就業入手,提升基層市民收入,消除在職貧窮,以及推動社會財富合理分配等各個方面,解開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死結。針對在職貧窮家庭,政府應優化在職家庭津貼及設立長遠的失業援助制度。當局亦應放寬生果金申領年齡及支援跨境安老長者以支援貧窮長者。當局更應支援「未上樓」人士,完善支援照顧者政策,訂立殘疾人士就業配額制度,並設立「少數族裔就業資助計劃」。
筆者期望施政報告就減少貧窮人口及失業率、縮窄貧富差距,制訂更清晰目標,落實更多針對性的民生和財政措施,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