豉油多宣稱釀造 留意增味劑色素
配製恐含有害物 睇標籤防閃失
市民入廚必備的豉油分為「純天然釀造(無添加)」、「釀造」及「配製」3種,現時標榜天然釀造的豉油大行其道,而配製豉油過程中有可能釋出「氯丙二醇」等有害物質。食安中心去年修訂《食物內有害物質規例》,為3-氯-1,2-丙二醇(3-MCPD)在個別調味品訂定了最高濃度,將於明年實施。本報檢視本地銷售及網購自內地的近20個品牌豉油,發覺絕大部分都以釀造見稱,不見配製豉油字眼,而大多豉油均含至少一種增味劑或色素,而天然釀造或無添加產品則不含添加劑;專家指市民選購豉油時,應留意添加劑的多寡。
烹調白灼鮮蝦或涼瓜炒牛肉等家常菜都要用上豉油提升鮮味,而內地《配製醬油》(SB/T10336-2012)規定配製豉油中的「釀造」比例不得少於50%。過往本報記者曾到內地購買多款製作豉油的材料,成功配製出化學豉油,而當時這種專門售賣食物添加劑及材料的店舖成行成市,有業內人士更指無良商人或將釀造成分不足五成的配製豉油,也標示為釀造豉油出售魚目混珠。
高溫高壓 產生氯丙二醇
本報記者近日巡視在港銷售的多款本地、內地以至日本生產的豉油,加上網購的多款內地貴價豉油,共檢視了近20個豉油品牌,發現絕大部分都以「天然釀造」標示,無論產自何地,皆沒有使用「配製豉油」的字眼。而記者發現配料標籤上,香港及內地的品牌中,僅得一款豉油採用鹽、大豆、水、糖及小麥麵粉等天然材料;其餘都有至少一種增味劑或色素,部分亦標明產品含有防腐劑。而本報經檢測後,發現多款豉油都含氯丙二醇,部分更有超標之虞。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 兼職科學講師梁浩文博士指,天然釀造需時至少半年,而配製只需要數天甚至更快,過程中使用鹽酸模擬醱酵過程,在短時間內製造並推出市面;惟衍生物在高溫高壓過程中出現,糖經過化學作用會產生出氯丙二醇等有害物質。
至於豉油含各種添加劑及色素等,梁就指印在標籤上的物質都是安全可食用。他指,由於製作豉油的過程中會有雜質,影響豉油的味道及色澤,使用增味劑後可提升色香味。若市民欲購買天然釀造的豉油,愈少添加劑就愈理想。
最常見的添加劑是增味劑E621,這是代表味精的谷胺酸鈉(MSG);也有產品使用增味劑E635,它是肌苷酸二鈉及鳥苷酸二鈉的混合物,在味精中只要加入2%的E635,其效果等同於單純使用味精的4倍。有部分豉油在包裝上標明含有防腐劑及色素,有的就採用三氯蔗糖及水解植物蛋白等新型食物添加劑為豉油提鮮。
港府規管遲 明年方實施
事實上,政府亦相當關注豉油品質事宜,去年修訂《食物內有害物質規例》(第132AF章),為3-氯-1,2-丙二醇(3-MCPD)在個別調味品訂定了最高濃度,規定「含有酸水解植物蛋白的固態調味品」和「任何其他含有酸水解植物蛋白的調味品」的3-MCPD最高濃度,分別是每公斤1毫克及每公斤0.4毫克(過往並無濃度規定),有關條文將於明年6月1日生效。
食安中心發言人指,由2019年至今年8月期間,食安中心共抽取超過380個豉油樣本作化學(包括氯丙二醇、防腐劑、金屬雜質等)及微生物測試,全部樣本均通過檢測。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