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結合高效市場 提速提量建屋

不論是房屋建設或基建工程,香港都有不少公私營合作發展的成功例子,前者包括太古城、黃埔花園、沙田第一城,以及回歸前後的多個私人參建項目;後者除了有多條隧道及橋樑,港鐵的鐵路加上蓋物業發展模式,也是一種公私營合作,並糅合了基建、房屋與商業發展。
公私營合作除可善用私人市場的資金,減輕政府在推展項目時的前期財政壓力,更重要是善用私營機構的專業、人才、資源,以及一般比公營體系優越的效率和創意,加快發展速度和提升建設質量。
很可惜,在回歸後的一段時間,部分民粹主義者和反政府人士,試圖將所有公私營合作都抹黑為「官商勾結」、「利益輸送」,若涉及房屋發展,更被指為「明益地產商」。由於同期的私樓樓價持續上升,貧富差距愈擴愈大,導致部分市民對有關指控信以為真。在政府弱勢、官員避事之下,涉及房屋發展的公私營合作幾乎完全停頓。
更甚者是,對於純私人的發展項目,部分部門和官員也成了驚弓之鳥,在審批各類申請時如快捷、順暢地處理,向申請人提供建設性的意見等,都擔心可能會受到質疑。久而久之,部分發展審批部門便養成一種不良文化,誤以為審核得愈細、愈緊甚至愈慢便愈好,將所有私營機構放在政府和市民的對立面,忘記了政府除了作為監管者,也要扮演促進者的角色;忘記了公私營的發展業界,其實都是希望將建設做得更快更好,令市民生活環境不斷改善。這正是近年香港發展建設速度愈來愈慢,建造成本愈來愈高,但創意和效率難以提升的原因之一。
遇難避事 少做少錯
隨着《港區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的實施,香港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重回正軌,各類無理的抹黑、指控和陰謀論已失去市場。政府必須把握這個得來不易的局面,致力加快發展建設,切實為市民排解民生憂難。新一屆政府強調要「提速、提效、提量」覓地建屋,方向完全正確,但具體如何做到呢?其中重要一環是改變部分公務員遇難避事,少做少錯,以及以為促進土地、房屋發展,就等於「官商勾結」的錯誤思維,積極簡化及加快各類發展法規和審批程序。這方面筆者已談過多次,在此不贅。
其次是進一步善用私人市場的力量,重啟或引入新的公私營合作計劃,加快公私營的房屋發展,做到「七一講話」提出的「有為政府結合高效市場」。例如可將居屋、綠置居及首置盤等資助出售房屋項目,全部轉交私人發展商設計和興建,讓房委會及房屋署能集中人手和資源興建出租公屋。此舉除可加快建設速度和加大建屋量,也有助將資助出售房屋起得更具特色和切合市民需要。此外,上屆政府推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因條件過辣而導致市場反應冷淡,成績差強人意。政府應從中吸取經驗,加以優化,而並非貿然放棄有關計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