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善用生態文物 推動本地旅遊
本欄上周從前身為「虎豹別墅」的「虎豹樂圃」結業,談到香港的歷史文物旅遊。碰巧筆者日前邀請文體旅局局長楊潤雄與一批建測規園界人士對話交流,期間再次討論到政府應善用香港現有的歷史文物、中西匯聚的文化特色,還有多樣化的自然生態環境,更主動、積極地推動本地旅遊發展。
隨着新冠疫情回落,政府正考慮是否進一步放寬本港的入境限制,包括將現時的「3+4」檢疫規定變為「0+7」,將登機核酸檢測要求改作只須進行快測。但有旅遊業界指出,「0+7」意味旅客抵港後首7天不能進入餐廳等指定場所,預計措施僅有利商務及探親旅客和港人出外旅行,對本地入境旅遊和相關的餐飲、零售業幫助有限。
其實,早於黑暴與疫情爆發前,訪港旅客的人數及旅遊消費模式已開始轉變,不再僅僅集中於購物、飲食,以及造訪來來去去那幾個傳統旅遊景點。不少業界人士預測,經過今次世紀疫情,全球旅客的流量和旅遊模式都會出現根本性轉變,即使香港對外和對內恢復全面通關,估計亦難以回復高峰期全年有多達6,000萬人次訪港的光景。
不過,這並不代表本地的旅遊及相關行業已再無可為。除了商店、餐廳和兩個主題樂園,香港還擁有佔地逾40%的郊野公園、地質公園和海岸保護區,大量中式、西式和中西合璧的歷史文物建築,以及西九故宮文化博物館等新近落成的文化藝術設施。再加上「十四五規劃」將香港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深港政府提出的「雙城三圈」──「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概念,本港絕對有條件配合旅客口味轉變,加強發展文化、歷史及生態旅遊。
宣傳對象 忽略市民
事實上,港人過去經常到訪的多個歐洲、內地和東南亞城市,不少都是以自身的歷史建築、文化藝術和自然景色作為主要賣點,而該等旅遊服務收費及相關旅客的消費,往往並不低於傳統的購物及美食團。再者,香港本身人口有700多萬,具備一定消費能力,足以支持具規模的本地遊經濟。本地遊亦有助加強港人對特區歷史文化的了解,提高其歸屬感和保育意識,值得大力推動。很可惜,政府在疫情前的旅遊宣傳策略,都是以消費、飲食和娛樂為主,集中強調香港是個國際商業中心與購物天堂,鮮有推廣香港的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宣傳對象方面,當局過去亦只會針對境外旅客,忽略了本地居民。
新成立的文體旅局同時負責文化藝術與旅遊政策,為發展歷史文化旅遊帶來契機,但在文物和生態旅遊方面,則須與負責的發展局和環境及生態局加強合作協調,積極攜手推動,包括增加相關的旅遊配套設施。當局亦須改變不當本地遊為旅遊的錯誤觀念,這樣才能重振以至提升香港的旅遊業,藉此帶動消費和就業,同時善用政府花了不少資源去保育的歷史文物和生態環境。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