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提防假衞署來電 套銀行資料呃錢

衞生署提醒市民小心核實來電者身份。 衞生署提醒市民小心核實來電者身份。
衞生署提醒市民小心核實來電者身份。
首7個月電騙飆63%至956宗 涉款4.7億
本港電騙案數字趨升,單計今年首7個月,便錄近千宗個案,涉款共約4.7億。鑑於騙風日熾,警方在過去近一個月展開針對性打擊行動,在全港拘捕173人,當中牽涉的案件由「假冒官員」居首,而假冒衞生署人員更成「大熱」,騙徒利用市民憂慮疫情的心理缺口,透過以實夾虛等手法,令受害者誤信「確診」甚至無辜被指違反防疫條例,情急下交出個人銀行帳戶等資料,最終蒙受損失。衞生署提醒,如市民接獲可疑來電,可聯絡相關部門核實並向警方舉報。
東九近月破386案拘173人
上月21日至本月18日,東九龍總區刑事部聯同財富情報及調查科、商業罪案調查科及各個警區,採取代號「高岸」行動,期間偵破295宗「假冒官員」騙案和91宗「猜猜我是誰」騙案,以涉嫌「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串謀詐騙」及「洗黑錢」拘捕127男46女(13歲至72歲),當中包括銀行戶口持有人、假特務及找換店東主等,部分人有黑幫背景,並凍結逾2,300萬元犯罪得益,檢獲提款卡、手機及電話等證物。
警方表示,今年1月至7月,共接報956宗電騙案,數字較去年同期上升近六成三,騙款共約4.7億元,受害者年齡介乎12至94歲,並以30歲或以下、60歲或以上人士佔多數。騙案當中,「假冒官員」佔整體約六成,涉款達4.5億元,今次行動中損失最高的6,500萬元騙案即屬此例。另外,犯罪集團覷準疫情下經濟轉差,借「搵快錢」吸納不同背景及階層人士,指使他們處理及接收騙款,以及租售銀行戶口等,涉案年齡最小的13歲男學生,受每次1,500至3,000元的報酬利誘,出面收取「猜猜我是誰」騙款時落網。
3000元利誘13歲仔做跑腿
騙案頻繁,當中以假冒衞生署人員的升幅最為顯著。今年2月起,警方發現騙徒假冒署方職員來電,訛稱市民確診或違反防疫條例,從而套取銀行戶口號碼等個人資料,更有騙徒會向受害人發放網上連結,藉機盜取網上銀行登入等資料。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歸納騙徒手法,首先為假扮衞生署預錄語音,案例中有行騙電話是以「+852」或「+800」開頭,加上真實的疫苗接種計劃查詢電話號碼「2125 2125」,藉口市民登記的資料有誤,未能接種第3針,再進一步騙取個資;第二,騙徒會冒充疫情中心職員,要求被指為密切接觸者的市民用通訊軟件聯絡指定人士核對;第3,假扮署方來電或發送電郵,訛稱事主與牽涉新冠病毒的管制物品等有關,再以真實電話地址、混合虛構名稱及工作編號行騙。他提醒市民,倘對職員的身份存疑,可致電中心熱線查核及舉報。
此外,臨床心理學家胡展鵬指出,騙徒猶如「捉棋」般掌握受害人的每一步,策略包括假扮權威人士,通過要求保密、定時報到等指令建立形象,讓受害人有恐懼、被孤立的感覺,不能夠與他人聯絡釋疑,同時會重申事件的迫切性,強調澄清機會一瞬即逝,剝奪受害人的考慮時間。另一方面,騙徒還會假裝關心受害人,讓他們誤會「被愛」,以為騙徒是唯一能夠幫助他們的人,繼而做出各種非理性的行為,例如選擇性尋找證據支持己見,卻會否定或忽略身邊人的意見及警告。胡補充,受害人中不乏受高等教育、在公司身居要職者,因誤會騙案事不關己、過於自信而墮入陷阱,他建議市民不應與騙徒對話,以免被人乘虛而入。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