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花生唔怕多食 最怕冇啖好食

對於香港應否解禁、恢復常態,社會上出現激烈討論,諸如「別有目的」、「拖後腿」、「金融間諜」等金句更層出不窮。凡政策必有利弊,討論本無不可,然而在討論當中竟出現一句「食花生嘅人講就好容易嘅」,筆者聽到也目瞪口呆!
百業委靡 水深火熱
「食花生」有袖手旁觀的意思,言者事後解釋,「食花生」是指一些不在前線工作的人未必了解狀況,例如前線醫護壓力等,顯然是想「兜翻」,但真的合理嗎?倘若政策只影響前線醫護,非前線醫護者自然不便說三道四,惟防疫政策牽連整個社會,與市民息息相關,試問哪有港人可以「食花生」?
如果可以,誰人不想隔岸觀火「食花生」,現實卻是港人活於水深火熱,過度嚴苛的防疫措施阻撓了經濟復甦步伐,一成不變的抗疫政策扼殺了港人生存空間。別說花生,市民快連開飯都成問題,官員能否別只聚焦於醫療系統壓力,也想想商戶營商壓力、市民生活壓力!尤其官員也說「口罩和嚴厲社交距離措施,防了流感卻防不了新冠」,原意是想突出新冠傳播力驚人,卻反映官員深知現行防疫措施成效低。或有人認為成效低也聊勝於無,但忽視了社會為此已付出巨大成本!若香港經濟成就仍傲視全球,成本再高確也付得起;惟如今百業委靡,繼續無視經濟,根本堅離地!
別誤會,筆者並非呼籲港府躺平或要與病毒共存,然而限米煮限飯,「冇咁大個頭,就唔好戴咁大頂帽」。達成目標有多種方法,好比窮人坐不起法拉利,仍可坐巴士、搭港鐵,港府沒必要以犧牲一切來凸顯抗疫決心!假如官員只是憂慮前線醫護壓力,大可增撥資源加強醫療系統,例如加快引入海外醫護的步伐。
至於社會激烈討論的新冠死亡率計算方法,筆者認為各有道理,卻沒有討論必要。誠然,死亡率是衡量病毒的重要指標,可大家別忘記,本港疫情死亡人數不單止包括死於新冠,更包括死時帶有病毒,甚至有墮樓死亡的患者被納入總數之內,在當局釐清死因之前,討論死亡率的意義何在?更何況,今年1月至4月死亡人數如此之多,純粹因病毒可怕嗎?相信大家記憶猶新,當時港府抗疫失當、安排混亂,例如有患者被迫在醫院門外受盡風吹雨打,別說是新冠,就算流感患者遭受如此對待,也離死不遠。如今隔離設施起了一間又一間,加上治療經驗累積,藥物齊全,即便病毒不變弱,死亡率也必然下降。
提起數據,大家肯定想起「利用數據說話」這金句,但有否發現港府「有口話人,冇口話自己」呢?起初,港府只執着於第二針接種率低;待第二針接種率提高,便說第3針接種率低;第3針接種率提高了,又說長者及兒童接種率低。誰知道當全民接種第3針後,官員會否又拿第4針接種率低來說事。說到底,港府與其聚焦數字,倒不如抬頭看看仍活着港人的生活苦況吧!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