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救經濟刻不容緩 緊箍咒盡快放寬

近日城中最熱門話題,莫過於政府即將放寬旅客入境檢疫至「0+7」,各界雖表歡迎,但很多意見都覺得是姍姍來遲,非要等到香港經濟危急存亡之秋,才慢慢開始放鬆這個防疫「緊箍咒」,造成的傷害,已經入骨見血了。
3年抗疫,各行各業慘被防疫「大山」壓着,郁不得其正,經濟衰足3年,市民及政府收入大縮水,2020至21財政年度錄得2,325億元赤字的歷史紀錄,更預計連續4年赤字,雖然去年玩「狼來了」最終有微利,但始終經濟未復甦,政府的收入不似預期,開支卻繼續上升,本年度的財政狀況將較預期差,估計將會錄得超過1,000億元赤字,遠高於今年初預算案所估算的563億港元,成為歷來第二高的財政赤字。
政府的收入,不外乎來自稅收及賣地,疫潮下市民及企業以至小商家,都叫苦連天,因為嚴苛的檢疫措施,旅客不來了,特別內地個人遊,幾已成為零售業大水喉,沒有個人遊便萬萬不行,尤其是店舖租金水平,多數都是在零售業高峰期訂下,易升難跌,許多店舖生意都比不上疫前,有一半生意額都要「還神」,整條尖沙咀廣東道水盡鵝飛,合約租金卻一定要交,很多商家連租金也交不起,又如何交稅?最近便有連鎖高級餅店聲稱因為負擔不起租金及遭追租,倉促結業,牽涉欠薪、欠貨款及欠供強積金的問題。
有錢賺才可以交稅,充實庫房,政府承認,在出口、私人消費及固定投資都比預期差,經營環境困難的情況下,今個財政年度的利得稅及薪俸稅稅收將較年初時的估算為低,再加上樓市與經濟息息相關,今年度首5個月的地價收入為172億元,與全年度預算收入1,200億港元相差極遠,4月份便曾有住宅地皮流標,發展商買地或補地價意欲減低,嚴重影響土地收入。樓市與股市疲弱,今年的印花稅收入料比預期少約三分一。
市民入不敷支,商家蝕大本,倒過來還要政府幫手,開源不成,反而增流,難怪庫房流血不止,年初預算案中計算總額逾1,700億港元的逆周期救亡措施,但這數字並未包括其後推出的430億港元的「2022保就業」計劃,以及「防疫抗疫基金」第6輪措施。坐食山崩,政府的財政儲備恐怕會降至8,000億港元的邊緣,以每年千億的速度,距離乾塘還會遠嗎?
10月1日將發放的第二期消費券,這個等同派錢行為,對整體經濟是杯水車薪,刺激有限,財金官員聲稱經濟改善的關鍵是「疫情更大程度受控,跨境往還的便捷更是恢復經濟動力的核心所在」這說法未免自欺欺人,去年香港有一段長時期本土清零,卻未見取消入境隔離及通關,近期每日徘徊七八千宗,卻放寬入境檢疫至「3+4」及即將實行的「0+7」,原因很簡單,香港經濟受制於抗疫「緊箍咒」,奄奄一息,再不鬆綁便會失救,對於一個垂死的病人,當然是實施人工呼吸急救,難道還會怕傳染病毒,因此見死不救嗎?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