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割喉式抗疫 財赤過千億

政府執迷於圍封強檢,惟被多番批評浪費公帑,效益成疑。 政府執迷於圍封強檢,惟被多番批評浪費公帑,效益成疑。
政府執迷於圍封強檢,惟被多番批評浪費公帑,效益成疑。
消耗公帑 掏空庫房 遲早乾塘
本港受新冠疫情苦纏近3年,檢疫未放寬,防疫措施依舊嚴厲,國際通關仍未有定案,導致近期多個國際大型活動因本港的嚴苛防疫而紛紛轉場,加上疫情拖累經濟一落千丈,在對外無法通關,對內幾近耗竭的雙重煎熬下,政府「割喉式」抗疫終遇惡果。財政司司長昨日公布政府收入將不似預期,估計2022至2023年財政年度將錄得超過1,000億元赤字,遠高於今年初預算案所估算的563億元。疫情下再錄逾千億元赤字,將會是本地歷來第二高的財政赤字,僅次於前年2,325億元赤字的歷史紀錄,亦意味政府的財政儲備或會進一步降至8,000億元的邊緣。有經濟學者促港府大刀闊斧取消防疫措施,否則本港在收入少開支大的局面,未來經濟只會一潭死水。
經濟表現較預期疲弱,港府兩度調低了對今年本港經濟增長的預測。政府昨指,在出口、私人消費及固定投資都比預期差,經營環境困難的情況下,今個財政年度的利得稅及薪俸稅稅收,將較年初時的估算為低。印花稅方面,今年4至8月份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額的1,170億元,較去年同期少26%;而今年度首4個月的住宅樓宇成交量亦減少37%。股票和樓市疲弱,或令今年的印花稅收入比預期少約三分之一。倘若不計算今年將發行的綠色債券所得的350億元,則上述赤字情況將更為嚴重。
政府收入減 支出反劇增
政府續指,樓市疲弱,今年度首5個月的地價收入為172億元,與全年度的預算收入1,200億元相距甚遠。過去的經驗顯示,在樓價下調的時候,地價的調整幅度會更大,4月份便曾有住宅地皮流標。經濟疲弱之時,市場對商業用地的需求亦較弱。與此同時,發展商補地價商討的意欲亦明顯減弱,這些因素也會影響土地收入。
在收入減少的同時,開支卻顯著增大。當局一直推行逆周期措施,以緩和經濟收縮帶來的影響,計及年初預算案中總額逾1,700億元的逆周期措施,已令今個財政年度估計錄得超過560億元赤字;惟這數字並未包括其後推出、涉資430億元的「2022保就業」計劃,以及「防疫抗疫基金」第6輪措施。展望未來數季的經濟環境仍然嚴峻,他表示,10月1日發放的第二期消費券,將為消費市道注入超過150億元的消費力,發揮提振作用及乘數效應。但經濟改善的關鍵是疫情更大程度受控,跨境往還的便捷,更是恢復經濟動力的核心所在。
翻查資料,本港回歸以來的24個財政年度中有7個出現赤字,包括1998至1999年金融風暴、2003至2004年「沙士」,以及2019至2021年的新冠肺炎,其中2020/2021年度錄得2,325億元,是歷來最高赤字。
學者:現時始放寬難有神迹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指,政府對放寬入境檢疫依然舉棋不定,早在4月時預期若政府在9月完全通關,仍會有第4季急起直追的機會,惟現時即使放寬,亦難有神迹出現。不過,通關是目前挽救經濟的最大妙方,政府主要收入要靠賣地及稅收,但經濟活動低迷,企業繳交的利得稅下挫,而多個國際大型活動如馬拉松取消,龍舟賽移師泰國,亦會失去活動周邊經濟消費帶來的效益;而政府在收入大減下,仍然執迷於圍封強檢,這些措施開支龐大卻效益成疑,嚴苛的防疫政策令旅客卻步或轉往其他地方,政府現階段應該大刀闊斧取消防疫措施救經濟,「0+7都冇必要,日本都開埋關,香港經濟注定一潭死水。」
浸大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就認為,導致赤字的主要原因來自政府多項一次性紓困措施,如消費券計劃以及為企業提供的補助等,加上環球經濟轉差等多重因素導致財赤,反而受疫情影響而停滯的旅遊業,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約4%至5%,對於整個財政影響不大。
政府放風將調整入境酒店檢疫至「0+7」,但對比外國免檢疫,仍欠吸引力。政府放風將調整入境酒店檢疫至「0+7」,但對比外國免檢疫,仍欠吸引力。
政府放風將調整入境酒店檢疫至「0+7」,但對比外國免檢疫,仍欠吸引力。
李兆波李兆波
李兆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