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告別女王時代 慎思弔唁百態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以96歲之高齡離世,她雖是虛君,但在位70年,離世代表一個時代的終結,在國際政治仍掀起一點漣漪,例如澳洲總督早前曾公開表示,英女王離世後澳洲就應考慮脫離英聯邦成為共和制國家,完成澳洲去殖化的歷史進程。而澳洲並非英聯邦唯一有去殖化打算的成員。
同樣受過英國殖民統治的香港,就有另樣風景,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外弔唁者眾,有人如喪考妣,有人展示港英旗,有受訪者表示懷念英殖時期的統治。有朋友問筆者對這個現象有甚麼看法?筆者認為,這弔唁人群中,其實可分成三類人,要有不同的處理方法。第一類人,純粹是表達對長者離世的緬懷和致敬,他們不少是老香港或上一代公務員,女王在位70年,君主只是象徵性和禮儀性人物,就算英國和港英政府有甚麼問題和壓迫,很少人會算到她頭上,她亦成功地塑造慈眉善目的形象,上一代公務員也視她為「事頭婆」。這種對女王情意結可以理解,而緬懷會隨着她的離去而淡化。
第二類人,他們可能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受害者:由於人性傾向於懷念過去的好日子,港英政府在統治的最後20年採取了不少懷柔政策,在房屋、教育、醫療、福利、廉政等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加上乘着內地改革開放,香港迎來了經濟起飛,令他們產生一種在港英時期的自豪感,使他們忘記或忽略英國殖民統治剝削和壓迫的本質,以及真正令香港躍升的原因,繼而將這種感情投射到女王這個政治符號。處理這種心態,要用務實的方法,我們必須正視民生憂難和社會分配及發展不公的問題,在民生各個方面,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亦要破除利益固化藩籬,推動改革,促進社會向上流動,激發社會動力。特區政府能讓市民過上更好的日子,就能治好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跪拜帝制 病態戀殖
第三類人,他們在鏡頭前如喪考妣,哭得比王子王孫更厲害,當中不少是出生在回歸後的年輕人,他們口中追求民主,卻對封建的帝制跪拜,可謂病態戀殖。這都是由於過去愛國主義和歷史教育缺位,令歷史虛無主義盛行,更有些人刻意塗脂抹粉,淡化英國當年販賣鴉片和侵華的史實,甚至將香港過去的發展成果全歸功於英國殖民統治,這種扭曲的史觀就是病態戀殖的根源。正本清源,我們必須加強正確歷史教育,重現和批判英國殖民歷史對生活在我國這片土地人民的傷害,讓新一代建立正確史觀。在社會層面,我們或者很難全面更改帶有殖民色彩的地方名,但至少應重現一些強烈負面殖民統治人物的歷史真面目,例如伊利近街的伊利近就是下令火燒圓明園的英國貴族;近期香港海防博物館重修,筆者亦建議在當中設立鴉片戰爭紀念專館,讓後人銘記我們從何而來,應走甚麼路。香港要加速完成去殖化,才能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