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復常遙無期 香港居不得

正當本港所有經濟數據皆極不樂觀、商界高呼「搞內循環等於內出血」之際,港府對於何時讓社會復常、何時與國際通關依然不置可否,反而卯足全力與專家「開火」。醫衞局局長盧寵茂不點名批評,有人指第5波新冠死亡率與流感相若是以偏概全,「無視數千死者不幸」;專家旋即駁斥,「有些人拖着復常後腿」。香港經濟已經奄奄一息,暫緩追租令一過,隨時有數千間食肆結業,加上會展業、金融業、航空業紛紛轉投新加坡,港府卻依然視若無睹,一味忘乎所以「打嘴炮」。這就難怪愈來愈多人用腳投票,皆因香港已經不再宜居!
專家支持 高官反對
醫管局前行政總裁梁栢賢日前在社交網撰文,指5月起新一波疫情由BA.2.2、BA.2.12.1,以及BA.4或BA.5引起,粗病死率已下降至0.098%,與流感0.1%死亡率相若,反駁特首李家超所說,「Omicron變種病毒株死亡率為流感6倍,不能將之當成流感看待」論。其說法亦得到多位港大專家支持,何栢良便指出,本港第1至4波新冠疫情粗死亡率為1.68%,第5波則為0.77%,最近更大幅下降到0.11%,應取消封區強檢、食肆每枱人數上限和表演處所容納人數上限等;港大醫學院另一教授金冬雁同樣認為,目前疫情與年初第5波完全不一樣,反而與常見的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相像。可見數據會說話,疫情也會變化,當局一味拿着半年多前的數據說事,堅持反對撤銷防疫措施,到底是不能也,還是不為也,不問可知。
事實上,自5月放寬防疫措施後,本港疫情一度下跌致單日新增只有三位數,直到近月才反彈至過萬宗的高峰,刻下又見回落,可見起起落落已成常態。何況香港過去4波疫情,時間跨度都不會如第5波長達9個月這麼闊,為何港府不將最近疫情反彈當成第6波,偏要一律歸納為第5波?這樣統計死亡率明顯有欠公允,也是另一種以偏概全。
再舉個實例,有四口之家連同工人近日確診,源頭是戶主小女兒在幼稚園受感染,迅速傳播全家。他們確診後按機制上報衞生署,並向私院以視像看病,服藥後在家隔離至第5日,所有人均告痊愈。作為「源頭」的小女兒只有3歲,並無接種疫苗,也沒有出現港官所謂的「一老一幼」高危情況。相信這個例子頗為典型,正是目前香港社會的真實情況。港府不惜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去防一隻堪比流感的病毒,連醫管局部分非緊急服務都要暫停,犧牲基層病人福祉。殺雞用牛刀是否值得,怎能不令人懷疑?
人才流失 談何搶人
無獨有偶,本港商界一些重量級人物近日亦紛紛痛陳利害,直指香港再不與國際通關,各行各業必然死得。這些都是社會頭面人士,若非情況危急,不可能跟政府唱反調,難道他們所說的話還不值得政府重視?可以看見,在嚴苛的防疫措施底下,過去一年,4個大型國際展覽先後轉投杜拜和新加坡,香港國際會展中心風光不再;45家航空公司停飛香港,國際航空運輸協會總幹事對於香港不再是國際航空樞紐表示「十分遺憾」,新加坡樟宜機場則取代香港成為亞洲區最繁忙機場。更不堪的是,隨着「禁追租令」完結,8月約有8,000間食肆遭業主追收累計欠交的租金,業界預期多達2,000間食肆因未能繳付欠租而陸續出現倒閉潮。結業倒閉直接衝擊基層民生,偏偏港府對商界人物的說話置若罔聞,對基層苦況同樣視而不見,究竟香港還要衰到甚麼程度,才能得到港官重視?
數字不會說謊。截至本年中,香港淨移出人口高達11萬,創回歸以來新高,而且移民潮仍未見頂。難為港府不為所動,甚至不承認移民潮存在。連本地人才都無法留住,還談何「香港一定會搶人才」?必須指出,香港一直靠食四方飯過日子,是個宜商宜居城市,閉關鎖港令香港優勢盡失,無異於自毀長城。人們實在不明白,變種病毒早非原始病毒,殺傷力早已大減,何況現時死亡率同流感相若,還不與國際通關、讓社會復常,原因到底是甚麼?港官動輒拿「一老一幼」疫苗接種率不高為擋箭牌,但究竟要有幾高的接種率才滿意,港官卻說不出究竟。若「一老一幼」堅持不打針,敢問香港是否永不通關、永不復常?
時間不等人,何況香港已經失去太多時間。新加坡不僅11月舉行「金融科技節」直接與香港的金融峰會打對台,12月更會舉行渣打馬拉松,擺明全方位搶客。反觀港府連11月的渣打香港馬拉松能否舉行都拖拖拉拉,結果田徑總會昨日無奈宣布取消。顯而易見,港官根本不讓港人過正常日子,也不讓各行各業有生路可行,專家諷刺有些人是「金融間諜,想拖垮香港經濟」,雖是戲言,但不中亦不遠矣。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