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坦言集:中東變化

國際政治經濟的發展,已逐步擺脫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造就的格局,石油天然氣在國際經濟雖然仍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石油時代已走上末路。
由於新能源的崛起和各種節能技術的產生,石油天然氣在經濟民生的關鍵作用逐步下降,石油天然氣的主要生產國也突破了中東為主的OPEC的掌握,它已不能完全主宰市場,反而變成OPEC+。非OPEC國家的作用正在擴大,石油天然氣的主要進口國也從美國等發達國家轉移至中國及其他新興大國。產業結構的變化使到70年代建立起來的石油美元霸權逐漸瓦解,非美元化的發展更加劇其沒落。在生產國方面,沙特阿拉伯難以維持其壟斷地位,且與其他產油氣的中東國家開始要為油氣資源退減而要進行多元的工業化。
工業化與油氣的生產銷售不同,需要整個生產鏈供應鏈的全面配合發展,不可能全部在地生產,需要互通有無與其他國家進行產業內和產業之間的貿易。石油天然氣為主的生產國家可以借壟斷而封閉,政治經濟保守,惟一旦要進入工業化階段,不能不把原有的體制改變,進行改革與開放。即使中國、俄羅斯這樣的大國,開始時工業化可封閉地自給自足發展,但到了一定階段,不開放市場、不借助貿易互通有無,便難以持續。蘇聯的政經瓦解,其源在此,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也因為這個原因。
中東各國以油氣為主的經濟,在轉入工業化後便必然要開放,沙特阿拉伯是最為抗拒,也部分因其石油儲量龐大,生產成本極低,可是近年仍避不了要改革開放。海灣諸國改革開放的時間更早,步伐更快。在這樣的新形勢底下,美國撤退,歐洲無力填補,以色列僅能自保,中東便變成群龍無首,群雄爭奪。但沒有政治主導力量,反而有各自制衡之力,因而有利於中東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的市場自由競爭,也不單止在區內競爭,更在於與區外經濟的競爭和合作。多哈等酋長國城市已成為環球民航業的中心,杜拜等也爭取作為國際金融中心。
據說,海灣各國已成為中國商貿集中地,有幾十萬華人長駐。沙特阿拉伯則是中國投資的重心,除了敍利亞重建,中國還參與當地主要的基建項目。這是歐美撤退、中國進入的轉折時期,香港能否分一杯羹呢?至少金融應有作為,不僅是穆斯林金融,更是人民幣與當地本幣的金融。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