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按效益付費」 解決社會問題

來港主持主要官員就任儀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要求新一屆特區政府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的期望,可見香港的社會問題已經進入了中央政府的關注範圍。香港確實有不少社會問題,部分還根深柢固,相當棘手。為了符合國家領導人的期望,特區政府有沒有想過要採取全新的理念來處理社會問題呢?改個思維,嘗試新策略,運用新理念,說不定可以更有效地解決目前為數不少的社會問題。
要點一,嘗試新的融資模式。目前,某些國家已經採用了「按效益付費」(Pay-for-Success)這種創新的社會服務融資模式。這模式又稱為「社會效益債券」,英國早在2010年已經推出了第一項社會效益債券。「按效益付費」說得上創新,是因為它的融資機制把財務風險從像政府那樣的傳統資助者,轉移到新的投資者身上,由新投資者提供進行社會計劃的前期資金,以改善弱勢群體的生活或解決其他社會問題。一段時間之後,如果獨立評估顯示該社會計劃取得了大家樂見的成果,那麼已投入的資金將由傳統資助者償還。否則,新投資者就要承擔損失。
要點二,新模式的眾多好處。特首李家超多次提到要致力提升政府提供社會服務的效率,筆者認為,「按效益付費」可以成為提高效率的有力工具。首先,新模式允許有興趣的非政府機構和其他公共利益持份者參與,一同制訂解決社會問題的新方案,讓這些投訴最落力的一方,同時成為解決問題的人。其次,由於政府只需按成功程度付費,「按效益付費」不但減低了政府要承受新做法「不奏效」的風險,更可以減免公務員要承受失敗的個人風險,這些個人風險往往叫他們不敢冒險去嘗試新方案。即使從管理公眾期望的角度來看,「按效益付費」也是一個好選擇,因為在「按效益付費」模式下,某程度的失敗是「在預期之內」的,而按成功程度付費也絕不會讓政府蒙受浪費公帑的批評。
在實行「按效益付費」模式時,特區政府可以把旗下的效率促進辦公室當成顧問,來研究具體落實「按效益付費」的細節和預先設定社會計劃成功與否的關鍵績效指標,供使用「按效益付費」的政府決策局和部門參考使用。該辦公室可以成為政府的中央評估機構,以決定哪些「按效益付費」計劃已達到績效指標,可以償還前期資金和繼續運作。
率先在扶貧上應用
要點三,落實扶貧方面。筆者作為扶貧委員會的非官方委員,一直跟政府緊密合作,以消滅貧窮問題和為香港建設仁愛共融社會的目標為己任。「按效益付費」既然有上述的好處,理應率先在扶貧工作上應用。政府可考慮為實施「按效益付費」撥開一筆資金,如果新的扶貧計劃成功,便可以獲得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案。即使不成功,也不至影響相關政府部門恒常的基線預算。更重要的是,如果貧窮問題得以解決,將有助達成「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的目標。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