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電騙百變套料呃錢 私隱署推查詢熱線

鍾麗玲呼籲,收到可疑電話、電郵或手機短訊要求提交個人資料時,須提高警覺。 鍾麗玲呼籲,收到可疑電話、電郵或手機短訊要求提交個人資料時,須提高警覺。
鍾麗玲呼籲,收到可疑電話、電郵或手機短訊要求提交個人資料時,須提高警覺。
假冒衞署公安速遞員湧現
近年詐騙案數字不斷攀升,騙徒化身不同角色,例如假冒衞生署、社會福利署、消費者委員會、銀行等不同機構職員,以電話、電郵或短訊方式套取個人資料,引致事主或其親友蒙受金錢損失。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今年1月至8月分別收到386宗及17宗有關套取個人資料作詐騙用途的查詢及投訴。公署於是設立「個人資料防騙熱線」3423 6611,處理懷疑誘騙個人資料的查詢或投訴。
騙徒化身不同角色套取敏感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銀行帳戶號碼和密碼、信用卡資料、健康紀錄等。例如騙徒冒認衞生防護中心人員,聲稱事主感染新冠肺炎,或因接觸確診者而成為密切接觸者需要隔離,從而套取個人資料。
騙徒又會冒認公安,說出事主的姓名及身份證號碼,聲稱對方曾走私疫苗或「洗黑錢」,並將電話轉駁至另一名假冒公安的騙徒,套取個人資料。速遞公司職員亦是騙徒常假冒的身份之一,提供一條與速遞公司網站相似的連結,要求事主提供住址以派遞郵件,並先為郵件付款,繼而收集事主的信用卡號碼及姓名等資料。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指出,騙徒手法層出不窮,但萬變不離其宗,目的都是想盜取個人資料圖利或行騙。若收到任何不明來歷或可疑的電話、電郵或手機短訊要求提交個人資料時,必須提高警覺,切勿隨意披露任何個人資料,應考慮聯絡相關部門或機構核實來電真偽。市民可致電「個人資料防騙熱線」,若發現個人資料被盜用並涉及刑事罪行,亦應盡快報警。
「+852」字頭扮本地來電
她又為大家提供防騙貼士,若收到不明來歷或可疑的電話、電郵或手機短訊,來電號碼的前方如帶有「+」號,即表示電話源自香港境外,如接到「+852」字頭的陌生來電,即該來電是假扮本地來電,市民要查證真確性及提高警覺,切勿開啟可疑電郵或短訊內的連結或附件。使用網上個人帳戶要多留意有否不尋常的登入紀錄,並保護好密碼;留意最新防騙資訊,提醒身邊親友,尤其是長者及青少年,加強防騙意識。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