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教育走進灣區 要融合要創新

9月又到新學期,今年廣州市南沙區特別熱鬧,兩所跟香港有關的新學校開始營運:一所是由全國政協副主席牽頭創辦的港人子弟學校;另一所則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教育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重要的一環,無論是照顧在內地工作生活的港人,或是善用香港院校科研的能力,推動整個大灣區的科研和創新,香港教育都有重要角色。
港人到內地發展,子女的教育支援相當重要。不少港人家長對內地教育制度並不熟悉,也希望子女日後能回香港或到其他地區升讀大學。過去兩地政府在深圳等地開設港籍學生班,而近兩年更有多間具規模的港人子弟學校落成。另一方面,以往有部分港人家長或會選擇內地的國際學校,然而內地國際學校是否能銜接上香港的國際學校是一個問題;而近年社會亦關注到國際學校中學習能力和成績較弱的學生,一旦無法升讀大學,這些青年在港工作和生活,會出現比普通學校畢業學生面對更多問題。因此港人子弟學校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選擇。
港區學府 陸續落成
大學教育上,其實不少香港的大學在深圳南山科技園,都設有「研究院」,但這些研究院空間有限,或進駐的研究系所不多,或作為院校的孵化器、技術移轉中心。較早開辦本科(學士)課程的有香港浸會大學在2005年於珠海與北京師範大學建立「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則在2014年在深圳橫崗區開辦。而據傳媒報道,現時籌備在內地建校的還有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和香港大學(深圳)。香港的大學到大灣區開拓是好事,華南地區學術發展一直較華東和華北弱。但筆者認為香港的大學科研也需要融入國家發展,筆者有朋友早前分享指看到某大學在網站主頁高調祝賀某老師取得一項省研究資助項目。朋友說不是省級的不好,但內地大學多在「秀」他們有多少「傑青、優青」,感覺像在平行時空。筆者也期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科基金能進一步開放及增加名額予香港的大學科研團隊。
與此同時,香港的大學也需要看到國家學術自主發展趨勢。香港多間大學在多個主要的國際大學排名都在前列,但似乎一直欠缺培養出在國家、在區域內,以至在全球有影響力的大師。所謂的「大師」,我們需要像去年離世,一生致力幫助解決飢餓問題的袁隆平院士;或是像默默多年從事抗瘧疾藥物研究的屠呦呦。近年國家似乎意識到依靠過度簡化的量化指標治理,對學術發展造成扭曲的問題。例如內地院校常存在「五唯」(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情況,但這些治理指標都未必真的有助新時代中國學術科研向前創新的力量。筆者相信不久的將來,國家將會有一套有利科研和創新發展的新大學評鑑機制,而香港的院校或需要注意這發展,以免只落在西方的遊戲之中。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