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怎樣看疫情
香港近日有關疫情的討論都是圍繞着通關與否,似乎經濟的考慮蓋過公共衞生原則。這中間有香港本地經濟社會民生因素,但更多的可能是金融機構、跨國公司的意欲。特別是當海外差不多全面開放。新加坡等的開放對比香港,帶來資金人才流失的擔憂。
經濟當然重要,但不可替代公共衞生的安全。這個安全對基層與老幼弱勢社群的打擊最大,中產以上的社會階層受衝擊最少。雖然病毒不會分貧富,可染病的處理,富裕家庭勝於中下層,防疫隔離亦是富裕家庭更有條件。對社會民生的打擊,也當然是中下層損失更大,容易陷入貧窮與病患的惡性循環之內。至於長新冠的後遺症同樣會產生貧富不同的影響。假若能有概括的調研,或許可發覺疫情未清之時,防疫躺平,公共衞生安全對社會大眾帶來的損害,會大於躺平的經濟恢復的得益,後者的得益更偏向於資本而不是中下層居民。很可惜西方不會做這樣的調研分析,因為資本及政府不會贊助。當前的研究集中於疫病與藥物、疫苗的關係,原因便是涉及大醫藥醫療集團的龐大利益。就如長新冠的作用也缺研究。防疫治疫政策似已為醫藥醫療集團利益所左右。
新冠疫病打擊最大的是長者,因此西方國家躺平政策背後帶有社會達爾文主義,和資本的操作。長者死去,留下的資產還在,但政府與社會的醫療、社會福利的支出可大減,這使到財政赤字嚴重負債纍纍的西方政府可紓減壓力。政府的公共醫療體系避免崩潰,便可不用增支出,經費轉當軍費,既滿足當權者的政治欲望,也裨益各國的軍火商。
美國的例子是兩年病死了100萬人,美國人均壽命減了兩年。美國的病死率為每百萬人口3,000多人,絕大多數是長者。躺平的歐洲國家,病死率相同,甚或更高。疫情今天還未有止境,當BA.5變種病毒佔主流後,病死者增加,這便是世紀性的對長者的災難。
香港的例子是幼兒成高危群體,歐美亦應一樣,只是政府與媒體掩蓋。若還是躺平,長者與幼兒同受打擊,這便違反了社會達爾文主義與資本的目的了。加上不被報道的長新冠後遺症,躺平損失更大。
內地病死者每百萬人口為4人,香港為1,273人,與歐美3,000至4,000人相比有巨大距離。香港要學內地還是歐美?學後者香港還要病死一、兩萬人。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